《伊江杂诗 其三》

时间: 2025-01-26 05:13:43

雪海冰山路,开疆赖伏波。

鹰声偏善引,马骨却怜多。

唯有天垂险,能教地不颇。

南方资保障,改道究如何?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雪海冰山路,开疆赖伏波。
鹰声偏善引,马骨却怜多。
唯有天垂险,能教地不颇。
南方资保障,改道究如何?

白话文翻译:

雪海与冰山交错的道路,开疆拓土仰赖于伏波将军的威名。
鹰的鸣叫偏偏能引导骏马,而马骨却多有怜惜之情。
唯有天险之处,才能使大地不至于偏斜。
南方的资源保障,究竟该如何改道?

注释:

  • 雪海:形容严寒的环境。
  • 冰山路:比喻艰难的行程或困境。
  • 伏波:指三国时期的名将马超,象征开疆拓土的勇气。
  • 鹰声:鹰叫声,象征高飞和引导。
  • 马骨:马的残骸,象征战争的残酷。
  • 天垂险:指自然的险恶环境。
  • 南方资保障:指南方的资源和保障。

典故解析:

  • 伏波: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将领,象征勇气和力量。
  • 鹰与马:古诗中常用的意象,分别象征高飞与力量,但在这里也暗示着战争的悲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方士淦,清代诗人,生于江南,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深邃的思想著称,尤其擅长描写自然与人文景观。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清代,正值国家动荡与边疆拓展的时期。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观与战争场景,反映了对国家命运的思考和对人生命运的关切。

诗歌鉴赏:

这首《伊江杂诗 其三》展现了诗人对艰难险阻的深刻感悟,尤其是在开疆拓土的背景下,通过自然与军事意象的结合,深刻表达了在极端条件下人类的脆弱与坚韧。诗中的“雪海冰山路”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描绘,更是对艰辛旅程的隐喻,暗示着征战过程中的种种艰难。接着提到的“鹰声偏善引,马骨却怜多”,则揭示了战争的残酷性,鹰象征着力量与指引,而马骨则是战争中无数牺牲的象征,增强了诗的悲壮感。最后两句强调了自然的险恶与资源的重要性,反映了诗人对未来的思索,展现了对南方资源的期望和对变革的困惑。整首诗通过形象生动的比喻与意象,传达出一种深沉的历史感和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雪海冰山路:描绘出一条艰难的道路,暗示征途的险阻。
  2. 开疆赖伏波:提到伏波将军,象征开疆拓土的依靠。
  3. 鹰声偏善引:鹰的声音能够引导,象征高远与希望。
  4. 马骨却怜多:马的残骸让人感到悲伤,突显战争的残酷。
  5. 唯有天垂险:自然的险恶是唯一的限制。
  6. 能教地不颇:强调地形的影响,暗示了环境的严酷。
  7. 南方资保障:南方的资源是生存的保障。
  8. 改道究如何?:对未来的迷茫与困惑。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雪海”“冰山”比喻困境。
  • 拟人:将自然现象赋予人的情感。
  • 对仗:如“鹰声”“马骨”形成对比。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与战争的描绘,探讨了人类在艰难环境中寻求生存与发展的主题,表现了诗人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雪海:象征严酷的环境与挑战。
  • 冰山:代表险阻与冷酷。
  • :象征力量与希望。
  • 马骨:代表牺牲与战争的残酷。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伏波”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A. 曹操
    B. 马超
    C. 诸葛亮

  2. “马骨却怜多”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悲伤
    C. 愤怒

  3. 诗中提到的“南方资保障”是指什么?
    A. 北方的资源
    B. 南方的资源
    C. 西方的资源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 杜甫
  • 《春望》 - 杜甫

诗词对比:

  • 《登高》:同样描绘了艰难的环境,但更多的是对国破家亡的感慨。
  • 《春望》:同样通过自然景观反映社会动荡,展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状态。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