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哭三君子行》
时间: 2025-01-10 22:12:2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日哭三君子行
作者: 彭鹏 〔清代〕
嗟乎天地黯淡白日黩,
为鸱为鼠何反覆!
三月有客过江言,
月望榕城人集木。
出者仰天皆屏息,
入者和尘保走肉。
传闻男子得三人,
伏尸流血耻臣仆。
泣曰三人者为谁?
客云以耳不以目。
将疑将信听客云,
迟之七日果来复。
督臣不挠被幽囚,
生死存亡握粟卜。
屈指三山王邦伯,
骂贼睢阳身为戮。
碧水丹山司马公,
含笑就刃无颦蹙。
忠烈同时孰后先,
刚锋交下血喷漉。
上有猛兽正负嵎,
下有豺狼心久蓄。
张牙开齿狞人前,
耽耽视之欲逐逐。
堂堂尽见七尺躯,
下风稽颡惟俯伏。
悬河谈天舌槁然,
肝胆冰寒形神觫。
三公浩气归山河,
杀身成仁彼所独。
如是我闻闭紫桑,
虚空掩口吞声哭。
吁嗟乎!佌佌彼有屋,
蔌蔌方有谷,
哀今之人谁非食君禄。
白话文翻译
唉,天地之间阴暗,太阳也变得昏沉,难道像鸱鸟和老鼠那样反复无常!三月间有客人从江边经过,月光下的榕城,聚集了很多人。出门的人仰望天空都屏住了呼吸,进来的人则在尘埃中保护着自己的肉身。传闻有三位男子死去,尸体倒在地上,流出的鲜血让臣仆感到耻辱。我哭问这三人到底是谁?客人说是耳听而非目见。心中怀疑又相信,听客人说,七天后果然来到了复生。督臣不屈服,被幽禁在囚室中,生死存亡全在于一粒粟米的占卜。屈指算算三山的王邦伯,骂贼的睢阳被杀。碧水丹山的司马公,面带微笑面对刀刃毫不紧张。忠烈之士谁先谁后,刀锋交错间血流如注。上面有猛兽在游荡,下面有豺狼心中蓄积已久。张牙舞爪的狞兽在眼前,贪婪地追逐着它的欲望。堂堂正正的身躯展现在眼前,低头俯首唯有屈服。悬河谈天,舌头干枯,肝胆冰冷,形神俱损。三位公侯的浩气归入山河,杀身成仁他们所独有。如此我听闻,闭上紫桑,虚空掩口,默默哭泣。唉!那边有房屋,那里有谷地,哀叹如今的人,谁不是吃君主的俸禄?
注释
- 鸱:指鸱鸟,象征邪恶或不吉利的事物。
- 榕城:榕树成荫的城市,可能指某个具体的地方。
- 督臣:指负责督促工作的官员。
- 三山王邦伯:指三位重要的历史人物,可能是指特定的忠臣或将领。
- 司马公:指历史上的忠臣司马迁,象征忠诚与智慧。
- 成仁:指为了正义而牺牲自己的生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彭鹏,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主要以抒发时事和忠贞之情而闻名。他的作品常常反映对国家和社会的关切,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创作背景
《日哭三君子行》写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士人困苦之时,诗中所提到的“三人”可能是指历史上为国殉道的忠臣,表达了对英雄的追忆和对当下社会的失望。
诗歌鉴赏
《日哭三君子行》以其深沉的感情和悲壮的意象,展现了作者对忠臣烈士的缅怀与对当下社会的忧虑。诗歌开篇便直面天地黑暗,暗示了社会的动荡与不安。接着,通过对三位死去英雄的追忆,诗人在悲伤之中又强调了忠诚与牺牲的崇高。
诗中使用了丰富的意象,如“猛兽”、“豺狼”,不仅表现了外部环境的险恶,也反映了内心的惶恐与无奈。作者通过“张牙开齿狞人前”的描绘,传达出对敌人的憎恨与对正义的渴望。
整首诗在结构上紧凑,情感层层递进,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既有对过去英雄的赞美,也有对现实的深刻反思。最后,结尾的“哀今之人谁非食君禄”更是道出了诗人对现状的失望与无奈,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联以“嗟乎”开头,表现出对世事的感慨与无奈,接着描绘天地的暗淡,预示着社会的动荡。
- 中间段落通过对“三人”的追忆,表现出对历史英雄的敬仰与对现实的反思。
- 最后几句则通过对比,揭示了当代士人对权力和生存的无奈,表达了对忠臣烈士的深切怀念与对现状的哀叹。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猛兽”、“豺狼”象征敌人和社会的不安。
- 对仗:如“忠烈同时孰后先,刚锋交下血喷漉”,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与力量。
主题思想
诗歌反映了作者对忠臣的缅怀以及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批判,表达了对正义与牺牲的赞美,唤起人们对历史的思考和对现实的警醒。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猛兽:象征社会动荡与敌人的威胁。
- 豺狼:代表了人心的险恶与贪婪。
- 三公浩气:表达了对忠臣烈士的崇敬与怀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三人”指的是哪三位历史人物? A. 司马迁、王邦伯、睢阳
B. 具体未指明
C. 孟子、荀子、李白
D. 三国时期的英雄 -
诗中提到的“猛兽”象征什么? A. 自然的力量
B. 社会的不安
C. 人心的险恶
D. 忠诚的表现
答案:1-B 2-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日哭三君子行》与杜甫的《春望》都有对国家和社会的忧虑,但彭鹏的作品更侧重于对忠臣的追忆,而杜甫则更多地表达个人的失落与无奈。两者在情感基调上各有侧重,体现了不同的历史背景和个人风格。
参考资料
- 《清代诗歌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