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发龙江寨和王惺园学使》

时间: 2025-01-10 22:10:29

已逐风尘迹,敢嗟行路难。

五更山月小,六月海风寒。

戍鼓沈松径,村鸡啼竹阑。

兵戈消断久,无复惜荒残。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已逐风尘迹,敢嗟行路难。
五更山月小,六月海风寒。
戍鼓沈松径,村鸡啼竹阑。
兵戈消断久,无复惜荒残。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行路艰难的感受。他已经在风尘中逐渐消失,怎敢抱怨旅途的艰难。五更时分,山间的月光显得微弱,六月的海风却让人感到寒冷。戍楼的鼓声在松树下沉沉响起,村里的鸡也在竹栏边啼鸣。经过长久的战乱,昔日的荒凉景象已不再受人珍惜。

注释:

  • :追逐,消失意思。
  • :叹息,感叹。
  • 行路难:行走的道路艰难。
  • 五更:指凌晨时分。
  • 戍鼓:戍楼的鼓声,守卫信号。
  • :沉重,声音低沉。
  • 兵戈:战争的武器,象征战乱。

典故解析:

  • 五更:古代对夜晚时段的划分,五更即凌晨,象征着夜的宁静与孤寂。
  • 戍鼓:古代边防用的鼓声,常用于警报或信号,代表着战乱的氛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孙鲁,清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其诗风多关注自然与人事,情感细腻。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战乱之后,反映了诗人对社会动荡的感受和对平静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行旅中的艰辛与孤寂,展现了他对自然景象的敏感与内心的沉重。开头两句,诗人以“已逐风尘迹”引入,表现了他在旅途中的迷茫和对过往的反思,似乎在感叹生命的无常与艰难。接着,五更的微月与六月的寒风形成鲜明对比,营造了一个清冷而孤独的氛围。戍鼓声的低沉与村鸡的啼鸣交织,既表现了战乱的阴影,又体现了乡村日常生活的宁静。最后两句“兵戈消断久,无复惜荒残”则是对战乱过后,世态炎凉的深刻感慨,表达了对过往失去的无奈和对现实的无情接受。这首诗通过景物描写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忧伤和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具有深刻的历史和人文内涵。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已逐风尘迹”:已然在旅途中消失在尘世。
    2. “敢嗟行路难”:不敢轻易抱怨行路的艰难。
    3. “五更山月小”:五更时分,山上的月光显得微弱,象征孤独与清冷。
    4. “六月海风寒”:六月的海风却带来寒意,突显矛盾与不适。
    5. “戍鼓沈松径”:戍楼的鼓声在松林间沉沉回响,营造出一种紧张的气氛。
    6. “村鸡啼竹阑”:乡村的鸡在竹栏边啼鸣,带来生活的气息。
    7. “兵戈消断久”:战争已经消散很久,暗示历史的久远。
    8. “无复惜荒残”:不再珍惜曾经的荒凉与残败,表达了对现实的无奈。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戍鼓沈松径,村鸡啼竹阑”形成对比,增强诗歌的节奏感。
    • 拟人:村鸡啼鸣赋予了乡村的生命感,增强了场景的生动性。
  • 主题思想: 诗歌表现了对行路艰辛的感慨,反映了战乱后的心灵孤独和对安宁生活的渴望,包含了对历史与现状的反思。

意象分析:

  • 风尘:象征人生的艰辛与漂泊。
  • 山月:代表孤独与清冷,暗示内心的寂寞。
  • 海风:象征外界环境的恶劣与不适。
  • 戍鼓:战乱的象征,传递紧张气氛。
  • 村鸡:乡村的生活气息,代表平静与安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已逐风尘迹”意指: A. 在风中行走
    B. 消失在尘世
    C. 隐居山林
    D. 追逐风景

  2. “五更山月小”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宽慰
    B. 孤独
    C. 快乐
    D. 思念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1. 李白《夜泊牛津》
  2. 王之涣《登鹳雀楼》

诗词对比

  • 李白《夜泊牛津》与本诗在主题上均体现了对旅行与人生的思考,但李白更多表现出豪放与洒脱,而孙鲁则显得沉重与内省。

参考资料:

  1. 《清代诗人研究》
  2.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3. 《古诗词解读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