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义门胡氏华林书院三首》
时间: 2025-01-11 14:50:5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义门胡氏华林书院三首
李虚己 〔宋代〕
绿池寒竹绕书斋,
鼓箧横经任往回。
积善原从千里应,
表门恩自九天来。
文章卷里蟾枝秀,
礼义乡中棣萼开。
记得浮云深处景,
岩深应长栋梁材。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碧绿的池水和寒冷的竹林环绕着书斋,书箱里的经典任凭翻阅。积德行善自然能获得千里之外的回应,门前的恩惠更是来自于九天之上。书卷中所载的文章如同蟾蜍的枝头般美丽,礼义的花朵在乡间盛开。记得在浮云深处的美丽景色,岩石深处应能培养出栋梁之才。
注释
字词注释:
- 绿池:指绿色的池塘,象征宁静与清雅。
- 寒竹:寒冷的竹子,象征清冷和高洁的品格。
- 鼓箧:书箱,指存放书籍的箱子。
- 积善:积累善行。
- 九天:指天界,象征神圣和高远。
- 蟾枝:指蟾蜍的枝头,象征文采和才华。
- 棣萼:指棣花和萼,象征礼义与美德。
- 浮云:浮动的云彩,象征虚幻与美好。
- 栋梁材:指可以做栋梁的材料,象征人才。
典故解析:
- 千里应:出自《孟子》,意味着善行能感动远方的人。
- 九天来:象征来自高天的恩惠,常用于比喻天命或天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虚己,字君实,号虚己,宋代诗人,擅长山水诗,作品多表现自然之美和人文情怀。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清雅的意象传达深刻的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华林书院,展示了书院环境的静谧与高雅,表达了对学术和道德修养的追求,也反映了当时士人的理想与抱负。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静谧的书院环境,诗人通过“绿池寒竹”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表现出对书院生活的热爱。诗中提到的“积善原从千里应”表明了诗人对道德与善行的重视,表达了对人性善良的信念。诗的后半部分通过“蟾枝秀”和“棣萼开”来象征文化的繁荣与礼义的兴盛,强调了书院不仅是学习之地,更是道德修养的地方。
整首诗意象丰富,情感真挚,既有对自然的赞美,又有对人文精神的追求。李虚己在这里展现了士人志向,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知识和道德的重视,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文化内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绿池寒竹绕书斋:描绘了书斋被清池和寒竹环绕的优雅环境,令人感到宁静。
- 鼓箧横经任往回:书箱中的经典书籍可以随意翻阅,体现了学习的便利。
- 积善原从千里应:强调了善行的影响力,能感动远方的人。
- 表门恩自九天来:暗示高尚的品德和恩惠来源于天意。
- 文章卷里蟾枝秀:书卷中所蕴藏的文章如同美丽的蟾蜍枝头,象征着文采的出众。
- 礼义乡中棣萼开:乡间礼义之花如棣花盛开,象征道德的弘扬。
- 记得浮云深处景:回忆起浮云间的美丽景色,象征理想与追求。
- 岩深应长栋梁材:岩石深处的才华应能培养出栋梁之材,强调培养人才的重要性。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书卷比作蟾枝,形象生动,增强了文化气息。
- 对仗:如“积善原从千里应,表门恩自九天来”,使诗句更具韵律感。
- 象征:使用池水、竹林等意象象征宁静与高洁的品德。
主题思想:
整首诗呈现了对书院环境的赞美,强调积德行善与文化修养的重要性,表达了对理想人格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绿池:象征宁静、优雅的学习环境。
- 寒竹:象征高洁、清雅的品格。
- 书卷:象征知识和文化的积累。
- 蟾枝:象征文采与才华的美丽。
- 礼义:象征道德与人文精神的传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书院环境中有哪些自然元素?
- A. 绿池和寒竹
- B. 山石和大海
- C. 花草和虫鸣
-
“积善原从千里应”中的“千里”指的是什么?
- A. 距离
- B. 人的心灵
- C. 影响力
-
诗中提到的“蟾枝”象征什么?
- A. 友情
- B. 文采
- C. 财富
答案:
- A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题临安邸》 - 林升
- 《夜泊牛渚怀古》 - 李白
诗词对比:
- 《题临安邸》与《题义门胡氏华林书院三首》:两首诗都表现了对文化和学问的珍视,但《题临安邸》更侧重于对故国的怀念,而《题义门胡氏华林书院三首》则突出书院的学习环境和道德修养的追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李虚己诗集》
以上内容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题义门胡氏华林书院三首》这首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