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承平五十载,耕凿六千家。
回纥常栖寺,汾阳此建牙。
独将苛政去,尤沐圣恩加。
绳武推英嗣,勋名讵有涯。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安定繁荣的时代,经历了五十年的和平,村庄里有六千户人家在耕耘和开采。回纥族的人常常在寺庙里居住,汾阳地区也因此建立了牙站。诗人希望能够去除苛刻的统治,更加沐浴在圣主的恩泽之下。绳武推举英明的后嗣,功勋和名声又岂是有限的呢?
注释
- 承平:指国家安定和平的时期。
- 耕凿:耕种和开采,指农民和工匠的生活。
- 回纥:古代中亚的一个民族,这里可能指的是与中国有联系的外族。
- 寺:寺庙,通常是信仰和文化交流的场所。
- 牙:指的是地方官署或驿站。
- 苛政:指残酷的统治政策。
- 圣恩:指皇帝的恩惠。
- 绳武:推举英明的后嗣,强调武将的地位和作用。
- 勋名:功勋和名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方士淦,清代诗人,以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而著称。他的作品常常反映出对国家政治、民生问题的关切。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清代,正值国家相对稳定的时期,诗人通过描绘安定的生活,表达对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的期望与赞美。
诗歌鉴赏
《伊江杂诗 其四》通过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和平安定的社会景象,体现了诗人对国家政治的深刻思考。诗的开头“承平五十载”便设定了一个长久的和平背景,接下来“耕凿六千家”展现了农民和工匠安居乐业的生动场景,二者结合,使人感受到民众生活的安定。
“回纥常栖寺,汾阳此建牙”则通过外族与本地的交流,表现出多元文化的融合,同时也暗示了国家的宽容与开放。诗人在此不仅赞美了统治者的仁政,还希望通过去除“苛政”来进一步增强国家的繁荣。
最后两句“绳武推英嗣,勋名讵有涯”则是对未来的展望,强调了杰出人才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表达了对后继者的期待和对功勋的肯定。整首诗意蕴丰富,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国家未来的美好愿景。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承平五十载:描绘了国家长久的和平局面。
- 耕凿六千家:强调民众的安定生活,反映社会的繁荣。
- 回纥常栖寺:表现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
- 汾阳此建牙:指地方治理和交通便利的建设。
- 独将苛政去:表达对苛刻统治的反对。
- 尤沐圣恩加:希望在皇帝的恩泽下更进一步。
- 绳武推英嗣:强调推举优秀的接班人。
- 勋名讵有涯:功勋与名声是无止境的,表明对未来的期待。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承平五十载,耕凿六千家”,工整的对称结构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隐喻:运用“苛政”与“圣恩”的对比,强调社会治理的转变。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描绘安定的社会和对未来治理的期望,表达了对国家繁荣的向往和对统治者的赞美,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承平:象征着和平与安宁。
- 耕凿:代表着勤劳与生产的景象。
- 回纥:象征着民族的多样性与文化的交融。
- 苛政:代表着对不公正治理的批判。
- 圣恩:象征着仁爱和宽容的统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描绘的主要主题是什么? A. 反映战争
B. 描绘安定社会
C. 个人情感 -
“绳武推英嗣”中的“英嗣”指的是什么?
A. 诗人的个人朋友
B. 杰出的领导者或接班人
C. 外族人 -
诗中提到的“苛政”指的是什么?
A. 宽大的统治政策
B. 残酷的统治政策
C. 中立的政策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春望》与方士淦的《伊江杂诗 其四》均反映了诗人对国家政治的关注,前者表达了对国家动荡的忧虑,后者则强调了和平的美好与治理的理想。两者在情感基调上形成鲜明对比,前者为悲观,后者为乐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歌史》
- 《方士淦诗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