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长兴秉钧者,子晦道攸隆。
刚介昌言远,忠清茂泽丰。
懿文常体道,妙略早從戎。
可惜亏同德,当年阻建功。
白话文翻译:
《五代史·后唐史》中的长兴年间,执掌大权者是子晦,他的品德和道义都得到了尊崇。刚正不阿的言辞在远方传扬,忠诚清白的品德如繁茂的泽草般丰盛。可惜的是,虽然文采出众,常常体悟道理,早早就参军出征,但可惜未能同心协力,最终阻碍了建功立业的机会。
注释:
- 长兴:后唐的一个年号。
- 秉钧:掌握权柄、权力。
- 子晦:指的是后唐的皇帝李存勖。
- 刚介:指刚正不阿的品德。
- 懿文:高尚的文采。
- 妙略:精妙的计谋。
- 同德:指同心协力。
典故解析:
此诗提及的历史背景是五代时期,尤其是后唐的历史。诗中提到的“长兴”与“子晦”均与后唐皇帝李存勖有关,他以其英勇和智谋而闻名。诗中表现了对志向未能实现的惋惜,体现了对历史人物的高度评价与对理想的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夏竦,宋代诗人,字子弼,号阮隐,擅长诗词,尤以律诗见长。他的作品常以历史为题材,富有哲理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五代史的研究背景下,旨在通过对后唐历史的回顾,反映当时士人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五代后唐历史人物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的深刻思考与对理想的追求。诗中以“长兴秉钧者”开篇,直接指向历史的掌权者,展现了历史人物的品德与成就。通过“刚介昌言远,忠清茂泽丰”两句的对仗,将人物的忠诚与品德并置,形成鲜明的对比,突显了历史的复杂性与多面性。
诗人在描绘历史人物时,使用了丰富的意象,如“懿文常体道”,不仅表明了文采的出众,还传达了对道义的推崇,显示出作者对理想人格的向往。然而,结尾的“可惜亏同德”则暗示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表现出一种惋惜之情,令人思考历史的遗憾与教训。
整首诗在结构上严谨,对仗工整,情感真挚,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透出个人的情感色彩,展现了夏竦作为一个诗人的深邃思考与独特视角。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长兴秉钧者:指后唐时期的统治者,强调其权力。
- 子晦道攸隆:李存勖的德行高尚,受到尊重。
- 刚介昌言远:刚正不阿的言辞广为流传。
- 忠清茂泽丰:忠诚而清白的品德如丰盛的泽草。
- 懿文常体道:高尚的文采与道理相结合。
- 妙略早從戎:精妙的计谋使他早早参军。
- 可惜亏同德:遗憾的是未能齐心协力。
- 当年阻建功:最终阻碍了成就的机会。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刚介昌言远,忠清茂泽丰”,形成和谐的音韵。
- 比喻:用“丰”来形容忠诚的品德,生动形象。
- 排比:在描述人物特征时,使用排比增强气势。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表达了对理想人格的向往以及对历史遗憾的反思,显示出诗人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长兴:象征着历史的长河与权力的更迭。
- 子晦:代表着理想化的领导者形象。
- 忠清:象征着高尚的品德与理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长兴”指的是哪个历史时期?
- A. 后汉
- B. 后唐
- C. 后宋
- D. 后周
-
“可惜亏同德”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高兴
- B. 惋惜
- C. 愤怒
- D. 满足
-
诗中提到的“子晦”是谁?
- A. 李世民
- B. 李存勖
- C. 朱元璋
- D. 刘邦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作品相比,夏竦的诗更侧重于历史人物的描绘与理想的追求,而杜甫则更多地关注于社会现实与个人命运的交织。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五代史》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