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酉岁十一月二十六日避寇至龙潭院十二月十五日作五首 其五》

时间: 2025-01-27 03:27:45

宵旰忧虽切,咨谋策靡长。

筑坛推骑劫,假节得糜芳。

已矣重江险,哀哉古豫章。

蓬茅今在否,矫首恨难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己酉岁十一月二十六日避寇至龙潭院十二月十五日作五首 其五
作者:洪炎

宵旰忧虽切,咨谋策靡长。
筑坛推骑劫,假节得糜芳。
已矣重江险,哀哉古豫章。
蓬茅今在否,矫首恨难忘。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夜以继日的忧虑中,尽管深感焦虑,但谋划的计策却显得无济于事。筑坛祭祀的行为只是为了应对骑兵的劫掠,而借助节日的名义却只得到些许的美好回忆。重峦叠嶂的江河已然消逝,古老的豫章之地令人哀伤。如今那片蓬草和茅舍是否依旧存在,仰首长叹,心中难以忘怀。

注释

  • 宵旰:夜晚和白天,形容日夜辛劳。
  • 咨谋:商议策划。
  • 筑坛:建立祭坛,进行祭祀活动。
  • 骑劫:骑兵劫掠,指战争中的抢劫行为。
  • 假节:借助节日的名义。
  • 糜芳:美好的事物或美好的回忆。
  • 豫章:古代地名,今江西省南昌。
  • 蓬茅:指草屋或茅屋,象征故乡或者温暖的家。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洪炎,南宋时期的诗人,出身于动荡的历史背景中,文人多在战乱中颠沛流离。他的诗作常蕴含着对故乡的思念与对时局的忧虑,风格悲切而深沉。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己酉年(即宋理宗绍定年间),时值战乱,诗人被迫避难。诗中反映了对国家动荡、故乡失落的感慨,展现了一个文人在乱世中对生存与理想的思考。

诗歌鉴赏

洪炎的这首诗在结构上呈现出一种凝练而富有层次的特点。开篇“宵旰忧虽切,咨谋策靡长”直接点明了诗人的内心状态。日夜的忧虑并没有换来有效的策略,这种无奈感令人心疼。接下来的“筑坛推骑劫”则是对战乱背景的具体描绘,祭坛的建立不仅是祭祀,更是对抗外敌的象征。诗中“假节得糜芳”一语,流露出对昔日美好时光的怀念,而如今却只能寄托于节日的名义,令人感到无比惆怅。

最后两句“已矣重江险,哀哉古豫章”,表达了对自然和历史的感慨。“蓬茅今在否,矫首恨难忘”则是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仿佛在问那片熟悉的土地是否依然存在。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传达出对家国的忧虑与对美好往昔的怀念,具有强烈的情感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宵旰忧虽切:日日夜夜的忧虑虽然深重。
  2. 咨谋策靡长:但所策划的计谋却难以持久。
  3. 筑坛推骑劫:为了抵御骑兵的劫掠而建立祭坛。
  4. 假节得糜芳:借助节日的名义,得到一些美好的回忆。
  5. 已矣重江险:往日险恶的江河已经消逝。
  6. 哀哉古豫章:对古老的豫章之地感到悲哀。
  7. 蓬茅今在否:那片蓬草和茅舍如今是否还在?
  8. 矫首恨难忘:仰首长叹,心中难以忘怀。

修辞手法
这首诗运用了对仗、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层次感。比如,“宵旰忧虽切”与“咨谋策靡长”形成鲜明对照,展示了外部环境与内心感受的冲突。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对家国的忧虑、对往昔的怀念与对未来的迷茫,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沧桑的感慨和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展现了文人面对乱世时的无奈与悲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宵旰: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劳苦。
  • 筑坛:象征对传统文化和信仰的坚守。
  • 骑劫:象征战争带来的苦难与破坏。
  • 蓬茅:象征故乡与家园的温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宵旰”指的是哪种状态?
    A. 只在白天
    B. 日夜交替
    C. 只在夜晚
    D. 早晨与黄昏

  2. “假节得糜芳”中的“假节”指的是什么?
    A. 真实的节日
    B. 借助节日的名义
    C. 过节时的欢庆
    D. 节日的快乐

  3. 下列哪一句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A. “已矣重江险”
    B. “哀哉古豫章”
    C. “蓬茅今在否”
    D. “咨谋策靡长”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静夜思》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洪炎与杜甫的作品都表现出对国家动荡的忧虑与对故乡的思念。杜甫在《春望》中同样描绘了战乱带来的苦痛与失落,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的深切关怀。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古诗词精华解读》
  • 《洪炎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