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复京
作者:李商隐 〔唐代〕
原文展示:
虏骑胡兵一战摧,万灵回首贺轩台。
天教李令心如日,可要昭陵石马来。
白话文翻译:
敌人的骑兵和胡人的军队经过一场战斗被摧毁,众神灵回头祝贺轩辕台。
上天让李令的心情如同太阳般明亮,难道要昭陵的石马来吗?
注释:
- 虏骑:指敌人的骑兵。
- 胡兵:指外族的军队,通常指北方的少数民族。
- 万灵:众多的神灵。
- 轩台:轩辕台,古代传说中的神话圣地。
- 李令:李世民,唐太宗,历史上著名的皇帝。
- 昭陵:为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陵墓前有石马雕像,象征威严与力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商隐(812年-858年),字义山,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诗人,以其才情和诗风著称,代表作品有《无题》系列等。他的诗多表现情感细腻、意象丰富,常常带有晦涩而深刻的内涵。
创作背景: 《复京》写于唐代中期,正值李商隐在政治上遭遇挫折的时期。诗中反映出他对于国家盛衰的深刻思考,以及对将士英勇和神灵保佑的寄托。
诗歌鉴赏:
《复京》作为李商隐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思及对历史的感慨。首句“虏骑胡兵一战摧”直接描绘了敌军的败退,显示出战斗的激烈与残酷。通过“万灵回首贺轩台”,诗人将胜利的场景升华到了神话层面,暗示着这场胜利不仅是人间的战斗,更是天命和神灵的认可。
“天教李令心如日”,李商隐用“心如日”的比喻,表达了李世民对国家安定的心愿和希望,同时也反映出诗人本人的抱负与理想。在这里,李令不仅指代历史的李世民,更象征着理想中应有的明君形象。最后一句“可要昭陵石马来”,通过昭陵的石马,诗人不仅在追忆历史的辉煌,也暗示着对未来的期待与寄望。
整首诗中,李商隐通过简练的语言与浓厚的情感,展现了个人与国家命运的交融,表现了他作为一个诗人对历史的敏锐把握和对未来的深切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虏骑胡兵一战摧:描绘敌军的失败,言简意赅,突显战争的残酷。
- 万灵回首贺轩台:众神灵的回望,象征着胜利的荣耀与神的庇护。
- 天教李令心如日:李世民的明亮心境,寓意其理想和期望。
- 可要昭陵石马来:昭陵的石马,象征历史的辉煌,表达对未来的期待。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心情比作“日”,象征光明与希望。
- 拟人:万灵回首,赋予神灵以人性化的特征。
- 对仗:前后句式对称,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国家的安危与个人的理想,表达了对历史的怀念和对未来的展望,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思与关怀。
意象分析:
- 虏骑胡兵:象征外敌的侵扰与挑战。
- 万灵:代表神灵的庇护与祝福。
- 李令:历史人物的象征,代表理想中的统治者。
- 昭陵石马:历史的象征,承载着辉煌与期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虏骑胡兵一战摧”中,“虏骑”指的是: A. 自己的骑兵
B. 敌人的骑兵
C. 民间的骑兵
答案:B -
“万灵回首贺轩台”中的“万灵”指的是: A. 人类
B. 动物
C. 神灵
答案:C -
李商隐在诗中提到的“昭陵石马”有何象征意义? A. 传达对历史的遗憾
B. 象征着国家的荣耀与希望
C. 表达对个人的追求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的作品,同样反映了战争对国家的影响。
- 《无题》:李商隐的另一首诗,体现其独特的情感表达。
诗词对比:
- 《春望》 vs 《复京》:两者都涉及到国家命运与个人情感,但杜甫的《春望》更为直白悲怆,而李商隐的《复京》则更具象征性与隐喻。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李商隐诗集》
- 《唐代诗歌研究》
通过以上各个方面的分析和解读,希望对《复京》这首诗有更深入的理解与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