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友人戏赠二首 其二》

时间: 2025-01-10 22:46:20

迢遰青门有几关,柳梢楼角见南山。

明珠可贯须为佩,白璧堪裁且作环。

子夜休歌团扇掩,新正未破剪刀闲。

猿啼鹤怨终年事,未抵熏炉一夕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李商隐的《和友人戏赠二首 其二》原文如下:

迢遰青门有几关,
柳梢楼角见南山。
明珠可贯须为佩,
白璧堪裁且作环。
子夜休歌团扇掩,
新正未破剪刀闲。
猿啼鹤怨终年事,
未抵熏炉一夕间。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青门外的关隘,依稀可见南山的轮廓。明珠虽美,但必须佩戴;洁白的璧玉虽珍贵,却只能裁剪成环。子夜时分,歌声渐息,团扇轻掩;新年的钟声尚未敲响,剪刀也显得闲置。猿声啼鸣,鹤声怨怼,似乎是对一整年时光的感慨,却不及熏炉里那一夜的芳香。

注释:

  • 迢遰:遥远的样子。
  • 青门:指代长安的青门,象征着离别的关口。
  • 南山:南边的山,可能暗指长安的山景。
  • 明珠:珍贵的珠子,象征着美好事物。
  • 白璧:洁白的玉石,代表珍贵和美好。
  • 子夜:午夜时分。
  • 团扇:一种扇子,通常用于夏日。
  • 新正:新年,元旦。
  • 猿啼鹤怨:猿的叫声和鹤的哀怨,象征着离别和忧愁。
  • 熏炉:用来熏香的炉子,象征着美好的气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商隐(812年-858年),字义山,号玉溪生,晚唐著名诗人,以其诗风清丽、情感细腻而闻名。他的诗作大多反映了个人情感、历史感慨以及对社会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李商隐与友人交游的场合,表现了他对相聚与离别的感慨。诗中描绘的场景和意象,映射出他内心的孤寂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新优雅的笔调,勾勒出一个富有情感和意象的画面。开头的“迢遰青门有几关”,引出离别的主题,同时也让人联想到旅途的艰辛与遥远。接下来的描写则通过“明珠”和“白璧”的对比,表现出珍贵与美好事物的渴望,却又蕴含着一种无奈与惋惜。

“子夜休歌团扇掩”更是将时间的流逝与人们的情感结合在一起,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此时,团扇的掩盖不仅是物理上的遮挡,也象征着对往昔欢愉的回忆与对未来的思考。最后两句“猿啼鹤怨终年事,未抵熏炉一夕间”,通过猿声与鹤声的对比,强调了时间的漫长与短暂之间的矛盾,也暗示着人们在面对生命的无常时,内心的孤独与惆怅。

整首诗通过清晰的意象与细腻的情感,传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表现出对友人的怀念与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迢遰青门有几关:青门的关隘遥远且难以计数,暗示离别的艰辛。
  2. 柳梢楼角见南山:在柳树的枝梢和楼角的缝隙中,隐约可见南山的轮廓,增添了景色的层次感。
  3. 明珠可贯须为佩:美丽的明珠若要串联,必然需要佩戴,象征珍贵却又需实际使用。
  4. 白璧堪裁且作环:洁白的璧玉虽美,但只能裁剪成环,暗示珍贵事物的局限性。
  5. 子夜休歌团扇掩:午夜时分,歌声停止,团扇轻掩,营造出一种安静的氛围。
  6. 新正未破剪刀闲:新年的钟声尚未响起,剪刀也显得无所事事,暗示时间的停滞。
  7. 猿啼鹤怨终年事:猿啼声与鹤怨声交织,感叹一年岁月的流逝。
  8. 未抵熏炉一夕间:与熏香炉中的一夜芳香相比,猿鹤的悲鸣显得微不足道,强调瞬间的美好。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明珠可贯须为佩”,将珍贵事物比喻为需要佩戴的饰品。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明珠”与“白璧”,“猿啼”与“鹤怨”,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猿和鹤被赋予情感,表现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美好事物的描绘与离别情感的表达,反映出对生命短暂、时光流逝的深切感悟,主题围绕珍惜、离别与孤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门:象征离别与旅途,带有历史感。
  • 明珠:代表美好和珍贵的事物,寄托了诗人的愿望。
  • 白璧:象征纯洁与珍贵,传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 猿啼鹤怨:象征孤独与悲伤,反映了人对时间的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青门”象征什么?

    • A. 家乡
    • B. 离别
    • C. 美好
  2. “明珠可贯须为佩”的意思是:

    • A. 明珠可以佩戴
    • B. 明珠是没有价值的
    • C. 明珠需要加工
  3. 诗中“猿啼鹤怨”的意象表现了什么情感?

    • A. 快乐
    • B. 孤独与惆怅
    • C. 希望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李商隐与杜甫在离别主题上的作品均表现出深切的情感。李商隐的“和友人戏赠”更为轻盈细腻,而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则更为沉重,反映了不同的生活境遇与情感表达。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
  • 李商隐研究相关论文与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