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二首·其二》

时间: 2025-04-27 07:33:17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

远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几人曾预南薰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咏史二首·其二
作者: 李商隐

历览前贤国与家,
成由勤俭破由奢。
何须琥珀方为枕,
岂得真珠始是车。
远去不逢青海马,
力穷难拔蜀山蛇。
几人曾预南薰曲,
终古苍梧哭翠华。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讲述了历史上前人的治国和治理家庭的经验。国家的兴衰往往源于勤俭,而不是奢侈。何必要用琥珀做枕头呢?难道真珠才能当车用?远道而来却没有遇到青海的骏马,力气用尽也无法拔出蜀山的蛇。多少人曾参与南薰曲的演奏,然而自古以来苍梧山却在为翠华而悲哭。

注释:

  • 历览:回顾、查看。
  • 前贤:前代的贤人、智者。
  • 国与家:国家与家庭,治理的对象。
  • 成由勤俭:国家的兴盛是由于勤劳和节俭。
  • 破由奢:国家的覆灭是由于奢侈。
  • 琥珀:一种树脂,古时用作装饰或制作饰品。
  • 真珠:珍珠,象征奢侈和财富。
  • 青海马:指的是一种名贵的马。
  • 蜀山蛇:蜀山的蛇,象征着难以克服的障碍。
  • 南薰曲:古代诗歌,象征美好的音乐或文化。
  • 苍梧:古称苍梧山,传说中苍梧为悲哀的象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商隐(812年-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晚唐著名诗人,因其诗作情感细腻、意象丰富而被誉为“诗中之王”。他的一生充满了政治波折,曾任多地官员,作品常常反映出对政治的敏锐观察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李商隐晚年,反映了他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在那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代,诗人通过历史的回顾,警示世人珍惜勤俭节约的美德,反对奢侈与享乐。

诗歌鉴赏:

李商隐的这首《咏史二首·其二》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探讨了历史的教训和社会的真相。诗的开篇即以“历览前贤国与家”引出主题,强调治理国家和家庭的重要性。勤俭与奢侈之间的对比,既是对古贤的尊重,也是对当代人贪图享乐的警醒。诗中提到的琥珀与真珠,象征着物质的奢华与精神的贫乏,说明丰盛的物质生活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

接着,诗人通过“远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来表达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表明即便有理想追求,但在遇到困难时往往无能为力。这种无奈感在诗中愈发明显,强化了对历史的追思和对现实的反思。

最后的“几人曾预南薰曲,终古苍梧哭翠华”则进一步深化了对历史的感慨,展现了文化传承中的失落与哀伤。诗中流露出对优秀文化的追求与对过往辉煌的怀念,令人感受到深邃的历史感与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历览前贤国与家:回顾历史上贤人的治国理家之道。
  2. 成由勤俭破由奢:国家的兴盛是由于勤劳和节俭,而破灭则是由于奢侈。
  3. 何须琥珀方为枕:为何需要用琥珀做枕头呢?
  4. 岂得真珠始是车:难道真珠才能用来做车吗?
  5. 远去不逢青海马:远道而来却没有遇到青海的好马。
  6. 力穷难拔蜀山蛇:力量穷尽也无从拔出蜀山的蛇。
  7. 几人曾预南薰曲:有多少人曾参与南薰曲的演奏?
  8. 终古苍梧哭翠华:自古以来苍梧山却在为翠华而悲哭。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成由勤俭,破由奢”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意。
  • 比喻:用“琥珀方为枕”和“真珠始是车”比喻奢华和物质的虚无。
  • 象征:蜀山蛇象征着人生的障碍,青海马象征着理想与追求。

主题思想:

整首诗强调了勤俭节约的重要性,讽刺了奢侈与享乐的危害,表达了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与对文化传承的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海马:象征着美好的理想和追求。
  • 蜀山蛇:象征着人生的困难和挫折。
  • 琥珀与真珠:象征物质的奢华与精神的贫乏。
  • 苍梧与翠华:文化的悲伤与历史的沉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李商隐的《咏史二首·其二》主要讨论了什么主题? A. 爱情
    B. 历史教训与社会现象
    C. 自然景色

  2. 诗中“成由勤俭破由奢”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A. 勤劳和节俭导致成功,奢侈导致失败
    B. 奢侈是成功的关键
    C. 勤俭与奢侈没有关系

  3. “几人曾预南薰曲”中的“南薰曲”象征什么? A. 物质的享乐
    B. 文化与精神的追求
    C. 自然的美好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的名作,描绘了自然与人文的结合。
  • 《静夜思》:李白的经典之作,表达了思乡之情。

诗词对比:

  • 李白 vs. 李商隐:李白的豪放和李商隐的细腻形成鲜明对比。李白常以自然为题材,而李商隐则更多关注历史和人文。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李商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