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酉岁十一月二十六日避寇至龙潭院十二月十五日作五首 其一》
时间: 2025-02-04 16:16:0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径转桥横水,林深寺据山。
钟鱼告阒寂,松竹媚孱颜。
避地欣有托,依僧成暂閒。
东归路不隔,片片陇云还。
白话文翻译
小路蜿蜒,桥横在水面上,
树林深邃,寺庙依山而建。
钟声和鱼的鸣叫打破了寂静,
松树和竹子在微风中显得柔美。
躲避战乱,欣喜有个栖身之处,
依靠僧侣,享受片刻的闲适。
东归的路并未阻隔,
一片片的云彩在田野上飘荡。
注释
- 径转:小路蜿蜒,形容道路弯曲。
- 桥横水:桥横跨在水面之上。
- 林深寺据山:树林深邃,寺庙依山而立。
- 钟鱼:钟声和鱼的鸣叫,象征自然环境的安静。
- 媚孱颜:松竹在微风中显得柔和美丽。
- 避地欣有托:在战乱中找到一个避难的地方,感到欣慰。
- 依僧成暂閒:依托寺庙中的僧人,度过短暂的悠闲时光。
- 东归路不隔:回东边的路并不遥远。
- 片片陇云还:田野上的云彩轻轻飘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洪炎,宋代诗人,生活在动荡的时代,其作品常反映出对社会动乱的思考与人性的关怀。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山水田园为题材,表达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安宁的向往。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己酉年(即公元1179年),正值南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诗人在避难途中,经过龙潭院,感受到自然的宁静与寺庙的安详,借此表达对平静生活的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因战乱而避难的诗人,借助自然景观和寺庙的宁静来寻找内心的安慰。开头两句,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出小路、桥、水和深林的和谐美,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接着,诗人以“钟鱼告阒寂”描绘出一种孤寂的意境,钟声与鱼的鸣叫相呼应,进一步强化了环境的寂静与灵动。
后半部分,“避地欣有托,依僧成暂閒”中,诗人表达了在动乱中找到暂时栖息地的欣慰与依赖,流露出对平和生活的渴望。而最后两句,则透出一种淡淡的希望,回归的路并不遥远,仿佛在暗示即使在困境中也能看到未来的光明。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与深刻的情感交织,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与哲理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径转桥横水:描绘出诗人所处环境的自然景象,表现出道路的曲折与水面的宁静。
- 林深寺据山:进一步刻画环境,强调寺庙的幽静和周围自然的和谐。
- 钟鱼告阒寂:通过声音的描写,刻画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 松竹媚孱颜:突出自然界的柔美与诗人心中的温婉情感。
- 避地欣有托:反映诗人在战乱中寻得安身之所的欣慰。
- 依僧成暂閒:表达对僧侣生活的向往,享受片刻的悠闲。
- 东归路不隔:暗示未来的希望,回归的路是可期的。
- 片片陇云还:描绘出田野的美丽,带出诗人心境的轻松。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观与人心情相结合,如“钟鱼告阒寂”。
- 拟人:松竹在微风中“媚”,赋予自然以情感。
- 对仗:如“径转桥横水,林深寺据山”,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传达了在动乱中寻求内心宁静的愿望,以及对自然与人情温暖的渴望,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哲理思考。
意象分析
- 水:象征宁静与流动,反映诗人的内心情感。
- 林与寺:代表了自然与人文的结合,体现宁静的避难所。
- 钟声与鱼鸣: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安宁。
- 松竹:象征坚韧与柔美,展现自然的魅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径转桥横水”主要描绘了什么?
- A. 大海的波涛
- B. 小路与水的交汇
- C. 高山的威严
- D. 城市的繁华
-
“避地欣有托”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 A. 绝望
- B. 欣慰
- C. 忧伤
- D. 愤怒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李白《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 洪炎的这首诗与王维的《鹿柴》在意境上有相似之处,均描绘了自然的宁静与人心的沉静。但洪炎更侧重于在动乱中寻求安慰,而王维则更强调自然的孤寂与自我反思。两者都展现出诗人对自然的深刻感悟,但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洪炎传记资料及其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