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怀古》
时间: 2025-02-04 15:39:0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阿房宫殿对南山,阁道萦回霄汉间。
伯业终随烽火尽,游魂俄载属车还。
三千童女空浮海,十万貔貅已入关。
留得当年遗恨在,长城血泪土犹斑。
白话文翻译:
阿房宫与南山相对,阁道缠绕在云霄之间。
王朝的兴衰最终随烽火的熄灭而结束,游魂瞬间被载回故土。
三千童女白白漂浮在海上,十万精锐的战士早已进入边关。
只留下当年的遗恨在心中,长城的血泪和泥土依然斑驳。
注释:
- 阿房宫:指的是秦朝的阿房宫,传说中的豪华宫殿,象征着奢华与荒淫。
- 阁道:指宫殿间的楼阁和通道,这里表现出阿房宫的宏伟。
- 伯业:指的是秦王朝的兴起与灭亡,伯业即商业、政业,意指权力和事业。
- 烽火:古代用以传递军事信息的火信号,象征战争与动乱。
- 游魂:指死去的灵魂,这里暗指失去的生命和历史的悲哀。
- 三千童女:暗指历史上因战乱而被掳掠的妇女,表现出战争的残酷。
- 长城:象征着中华民族的防御与抵抗,诗中提到的“血泪”寓意战争中流失的鲜血与泪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徐震,明代诗人,字子震,号东山,生平事迹不详,但他的诗歌常表现出对历史的沉思和对现实的感慨。
创作背景:在明代末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诗人通过咸阳怀古表达对过去辉煌的追忆,以及对战争带来的创伤和遗憾。
诗歌鉴赏:
《咸阳怀古》通过对阿房宫的描写,展现了秦朝的辉煌与短暂,诗中既有壮丽的宫殿,也有悲惨的历史遗恨。开篇以“阿房宫殿对南山”引入,展现出阿房宫的雄伟气势与壮丽景观,随后却将视线转向了历史的兴衰,思考权力的无常。诗人通过“伯业终随烽火尽”表达了对历史的无奈,权力与地位终究无法抵挡时间的侵蚀。
“游魂俄载属车还”则进一步强调了历史的轮回与人事的无常,游魂的归来象征着对过往的追忆与对故土的渴望。紧接着,诗人提到“三千童女空浮海”,指出历史上无数因战争而失去家园的人,表明战争的悲惨,令人心痛。
最后两句“留得当年遗恨在,长城血泪土犹斑”,更是将历史的伤痛与遗恨凝聚于字句之中,长城作为民族的象征,不仅是防线,更是血泪的见证,凝聚着无数人的悲欢离合。
整首诗在情感上层层递进,从宏伟的景象到深沉的思考,表现出诗人对历史的沉痛反思与对未来的希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阿房宫殿对南山:描绘了阿房宫的壮丽与南山的对比,暗示着历史的辉煌与自然的永恒。
- 阁道萦回霄汉间:表现出宫殿的宏伟与壮观,阁道缠绕在云霄之间,象征着人类的雄心与梦想。
- 伯业终随烽火尽:王朝的兴衰与历史的残酷,表现了政治权力的无常。
- 游魂俄载属车还:游魂的归来表达对故土的眷恋,同时也暗示历史的轮回。
- 三千童女空浮海:战争带来的悲剧与失落,强调了人性的悲惨。
- 十万貔貅已入关:暗指战士的壮烈与牺牲,表现出对历史的沉痛反思。
- 留得当年遗恨在:遗恨的存在,使得历史的伤痛无法抹去。
- 长城血泪土犹斑:长城作为历史的见证,象征着民族的苦难与荣耀。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阿房宫殿对南山”,“阁道萦回霄汉间”,形成优美的对称效果。
- 比喻:“长城血泪土犹斑”,用长城比喻历史的伤痕,富有历史感与象征意义。
- 排比:诗中多次使用排比手法,加深情感的表达,增强了诗的气势。
主题思想:全诗围绕历史的兴衰、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悲哀,表现出对过去的追忆与对未来的思考,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情感与哲理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阿房宫:象征着权力的巅峰与奢华。
- 南山:代表着自然的永恒与不变。
- 游魂:暗示历史的追忆与对生命的思考。
- 长城:象征着中华民族的抵抗与坚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咸阳怀古》的作者是? A. 李白
B. 徐震
C. 杜甫
D. 白居易 -
诗中提到的“阿房宫”象征着什么?
A. 贫困
B. 权力与奢华
C. 自然
D. 战争 -
诗中“游魂俄载属车还”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战争的赞美
B. 对故土的眷恋
C. 对生活的无奈
D. 对爱情的渴望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将进酒》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徐震与杜甫的作品都反映了历史的兴衰与社会的动荡,但徐震更侧重于对历史遗恨的感慨,而杜甫则在作品中表现出对现实的无奈与忧虑。两者在情感基调上有所不同,徐震的诗更具历史的沉思,而杜甫的诗则融入了更多对当下的关怀与批判。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词的表现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