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和王虞石侍御西山秋望之作》

时间: 2025-01-10 22:35:35

柱笏西山爽气浮,傍林野鸟竞啁啾。

烟笼淡柳丝丝暮,风捲残荷叶叶秋。

有客题诗酬逸赏,几人缓步接清游。

尘踪莫附淩霄翮,梦入丹崖尽日留。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柱笏西山爽气浮,傍林野鸟竞啁啾。烟笼淡柳丝丝暮,风捲残荷叶叶秋。有客题诗酬逸赏,几人缓步接清游。尘踪莫附淩霄翮,梦入丹崖尽日留。

白话文翻译:

西山的清爽气息在柱子和权杖间浮动,树林旁的野鸟争相啁啾鸣唱。烟雾笼罩着淡淡的柳树,在傍晚的时分轻轻摇曳,风卷动着秋天残留的荷叶。有人题诗以回应闲适的赏景,一些人慢慢步行,享受清幽的游玩。尘世的踪迹无法附着在高飞的翅膀上,梦境中我在丹崖之间徘徊,直到日暮时分。

注释:

  • 柱笏:古代官员的象征,意指权力和地位。
  • 啁啾:鸟鸣声,形容鸟儿叫得欢快。
  • 淡柳:形容柳树的色彩柔和,渗透着一种淡雅的气息。
  • 残荷:秋天时,荷花凋谢后剩下的荷叶。
  • 尘踪:世俗的足迹,喻指世俗的烦扰。
  • 凌霄翮:高飞的翅膀,象征自由和超脱。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特定的历史典故,但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人们的闲适生活,反映了文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生活的超脱。西山在中国文学中常被用来象征隐逸和清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黄应举,明代诗人,擅长山水田园诗,作品多表现自然风光与人文情怀。他的诗作常常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的思考。

创作背景:本诗写于秋季,作者可能在西山游玩时,受到自然景色的启发,写下了这首诗。此时的社会环境,文人雅士多聚集于山水之间,借以逃避官场的纷扰,表达对自然和自由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西山秋日的景色为背景,描绘了一个清幽、自在的环境。开头两句通过“柱笏”和“野鸟”的对比,展现了人们在官场与自然之间的选择,暗示文人对自然的向往。接下来的描写,细腻地刻画了柳树、荷叶等秋日景物,给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宁静之感。

诗中“有客题诗酬逸赏”体现了文人之间的交往,交流诗歌和思想的场景,表现出一种闲适、友好的氛围。最后两句则进一步升华了主题,强调了世俗的烦扰无法影响到追求自由的心灵,表达了超脱的理想和对梦境的追求。

整首诗透出一种淡泊明志的情怀,语言优美而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明代文人对自然和自由的向往。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柱笏西山爽气浮:西山的清爽气息在官员的权杖间浮动,暗示了权力与自然的关系。
    2. 傍林野鸟竞啁啾:树林旁边的野鸟争相鸣叫,渲染了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3. 烟笼淡柳丝丝暮:傍晚时分,烟雾笼罩着柔和的柳树,营造出一种朦胧的美感。
    4. 风捲残荷叶叶秋:秋风卷动着残留的荷叶,暗示着时光的流逝与季节的变迁。
    5. 有客题诗酬逸赏:有人以诗歌回应闲适的享受,表现了文人雅士的交往。
    6. 几人缓步接清游:几个人慢慢走来,继续享受这份清幽的游玩。
    7. 尘踪莫附淩霄翮:尘世的烦扰无法附着在高飞的心灵上,表达了追求自由的理想。
    8. 梦入丹崖尽日留:在梦中我徘徊于丹崖之间,直至日暮,象征着对理想与自由的向往。
  • 修辞手法:诗中使用了比喻(如“尘踪莫附淩霄翮”)、拟人(如“野鸟竞啁啾”)等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意象的生动性。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对自由的向往,以及对世俗生活的超脱,反映了文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意象分析:

  • 西山:象征隐逸与清幽,代表着一种超脱的生活态度。
  • 野鸟:象征自由与活力,表现出自然的生机。
  • 柳树与荷叶:代表秋天的凋零与时光的流逝,带有淡淡的忧伤。
  • 尘踪:象征世俗的烦扰,表现出对世俗生活的超然态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柱笏”指的是什么? A. 自然景物
    B. 官员的权力象征
    C. 诗歌的主题
    D. 游玩的地方

  2. 诗中“尘踪莫附淩霄翮”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世俗的依赖
    B. 对自由的向往
    C. 对权力的追求
    D. 对自然的漠视

  3. 诗中描绘的主要季节是什么?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月下独酌》
  • 杜甫《登高》

诗词对比

  • 《山居秋暝》:同样以秋天的山水为背景,表达隐逸的生活和对自然的热爱。
  • 《月下独酌》:展现了诗人在月光下的独自饮酒,表现出孤独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通过对比可以看到,虽然主题相近,但表现手法和情感基调有所不同,展示了各自独特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