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赠鄱阳胡中存
黄应举 〔明代〕
匡阜接天都,清阴湛蠡湖。
奇含双剑气,瑞毓九苞符。
谢树庭相倚,韦经代不孤。
金茎擎日晓,长挹露华濡。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鄱阳湖的壮丽景色,诗人以自然景观抒发情感,表达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开篇提到高耸的山峦与清澈的湖水,展现了山水相连的宏伟场面。接着提及“双剑气”的奇特景象,象征着英雄气概和吉祥的兆头。后两句中,友情与学问的传承显得尤为重要,最后通过“擎日晓”和“露华濡”描绘出朝阳初升时的美丽场景,寓意着希望与生机。
注释:
- 匡阜:指高耸的山峰。
- 清阴:湖水的清澈与阴凉。
- 湛蠡湖:指鄱阳湖,水面如碧,波光潋滟。
- 双剑气:比喻气概如双剑般凌厉。
- 瑞毓:吉祥的兆头。
- 九苞符:象征着多重的福气。
- 谢树:指谢家树木,暗指文人雅士的聚集。
- 韦经:韦应物,指文人,代指有学问的人。
- 金茎:比喻高洁的品德。
- 露华濡:晨露滋润,形容万物生机勃勃。
典故解析:
- 谢树:以谢家的树木比喻文人相聚,谢家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与诗人。
- 韦经:韦应物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体现了高洁的志向与孤高的人格。
- 金茎:金色的茎代表着品德的高尚,往往用来象征士人的气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应举,明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以山水、友情为主题,风格清新自然,常以简练的语言描绘宏阔的景色与深厚的情谊。
创作背景: 该诗可能写于作者游览鄱阳湖时,借助湖光山色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与祝福,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文人之间的友谊与互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写鄱阳湖的自然景观,表现了诗人对美好自然的向往以及对友人的深厚情谊。诗的开头“匡阜接天都,清阴湛蠡湖”,以雄伟的山峦和清凉的湖水开篇,立刻勾勒出一幅壮丽的自然画卷,给人以视觉上的震撼与心灵上的宁静。接下来的“奇含双剑气,瑞毓九苞符”,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相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赞美与祝福,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最后两句“金茎擎日晓,长挹露华濡”则将自然景色与人生哲理巧妙结合,寓意着在友谊的滋养下,个人品德如同晨露般清新,充满生机。这首诗不仅在意象上丰富多彩,更在情感上层层递进,展现了诗人对友人深切的关怀和美好的祝愿,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匡阜接天都:描绘高耸的山峰与天空相接的壮丽景象。
- 清阴湛蠡湖:清凉的阴影洒落在湛蓝的湖面上,展现出湖水的清澈。
- 奇含双剑气:自然景观中似乎蕴含着双剑般的气势,象征着豪情与勇气。
- 瑞毓九苞符:预示着吉祥的象征,如同九朵花盛开般的福气。
- 谢树庭相倚:在谢树下相依而坐,象征着友人的亲密。
- 韦经代不孤:即使时代更替,学问与友谊仍然相伴。
- 金茎擎日晓:高洁的品德如同金茎般在朝阳下昂扬。
- 长挹露华濡:长久地享受晨露的滋润,寓意着生活的富足与生机。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金茎”比喻高尚品德。
- 对仗:前两句与后两句之间形成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 拟人:赋予自然景观以情感,使其生动。
主题思想: 这首诗展现了壮丽的自然景色与深厚的友情,传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同时也反映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匡阜:象征着高远的志向。
- 清阴:代表宁静与柔和的情感。
- 双剑气:象征着英勇与坚定的意志。
- 九苞符:象征着多重的祝福与期待。
- 金茎:象征着高洁的品德与志向。
- 露华濡:象征着生机与希望,代表着生命的滋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湛蠡湖”指的是哪个湖?
- A) 西湖
- B) 鄱阳湖
- C) 太湖
-
“双剑气”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美丽的景色
- B) 英雄的气概
- C) 友谊的长久
-
“金茎擎日晓”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对未来的渴望
- B) 对友谊的珍视
- C) 对品德的追求
答案:
- B) 鄱阳湖
- B) 英雄的气概
- C) 对品德的追求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早发白帝城》 李白
诗词对比: 对比黄应举的《赠鄱阳胡中存》与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两者都展现了壮丽的自然景观,但黄应举更侧重于友谊与祝福的表达,而李白则侧重于个人的孤独与对远方的向往。两者在意境与情感上各有千秋,体现了不同的诗人风格与时代特征。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古诗词名句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