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燕》

时间: 2025-01-10 23:10:42

曾向乌衣国里来,暖风先到柏梁台。

翱翔画阁朱扉敞,下上华堂翠箔开。

倏见秋容何处去,忽逢春色又飞回。

昔年王谢门墙尽,惟有荒台长翠苔。

意思解释

飞燕
作者:谷宏 〔明代〕

原文展示:
曾向乌衣国里来,暖风先到柏梁台。
翱翔画阁朱扉敞,下上华堂翠箔开。
倏见秋容何处去,忽逢春色又飞回。
昔年王谢门墙尽,惟有荒台长翠苔。

白话文翻译:
曾经飞向乌衣国,温暖的春风已先到柏梁台。
在画阁上翱翔,朱红的门敞开,下方华丽的堂室翠帷飘开。
忽然看到秋天的景色不知去向,突然遇到春天的色彩又飞回。
往年王谢的门墙已不复存在,唯有荒凉的台阶长满翠绿的苔藓。

注释:

  • 乌衣国:指的是南京地区,因古代王谢家族居住于此,故称乌衣。
  • 柏梁台:古代的名胜,位于南京,传说为高士聚集之地。
  • 翱翔:飞翔,形容飞燕的自由自在。
  • 华堂:华丽的大厅。
  • 王谢:指的是王氏和谢氏两个名门望族,象征繁华的过往。
  • 翠苔:青苔,象征着岁月的流逝与遗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谷宏,明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风以清新自然、情景交融为特点,常描绘自然景观和人生感悟。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明代,正值社会动荡与文化繁荣交织的时期。诗人通过飞燕的视角,反映了对往昔繁华的追忆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飞燕》是一首抒情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春秋更替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繁华的感慨与对时光流逝的无奈。诗的开头通过“曾向乌衣国里来”,引入了对往昔繁华的回忆,乌衣国作为一个历史文化的象征,承载着王谢家族的辉煌。接着,诗人描绘了温暖的春风、敞开的朱扉和华堂,展现了生机盎然的春天景象,与即将到来的秋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中“倏见秋容何处去,忽逢春色又飞回”一语,令人感受到时间的飞逝与季节的轮替,仿佛在提醒我们珍惜当下的美好。最后一句“昔年王谢门墙尽,惟有荒台长翠苔”,将整个诗意推向高潮,表达了对曾经繁华的深切怀念与对现实的无奈,令人唏嘘不已。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曾向乌衣国里来”:回忆过去,诗人曾飞往繁华的乌衣国。
    • “暖风先到柏梁台”:春天的暖风首先抵达柏梁台,暗示春天的来临。
    • “翱翔画阁朱扉敞”:描绘飞燕在华丽的画阁上翱翔,寓意自由与美好。
    • “下上华堂翠箔开”:华丽的堂室和翠绿的帷幕,展现春天的生机。
    • “倏见秋容何处去”:突然感到秋天的景色不见了,体现时间的流逝。
    • “忽逢春色又飞回”:春天的色彩又回到眼前,象征着希望与生机。
    • “昔年王谢门墙尽”:王谢的繁华已成往事,表达对历史的感慨。
    • “惟有荒台长翠苔”:只剩荒凉的台阶和青苔,象征着岁月的沧桑与遗忘。
  • 修辞手法:

    • 此诗运用了对比、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描绘了春秋更替的景象,同时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
  •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飞燕的视角,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往昔繁华的追忆,反映了人生的无常与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意象分析:

  • 飞燕:象征自由与希望,寓意春天的来临。
  • 乌衣国:象征历史文化的繁华,承载着诗人对过去的怀念。
  • 柏梁台:象征自然美景与人文景观的结合。
  • 秋容与春色: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循环。
  • 荒台与翠苔:象征时间的无情与历史的遗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飞燕》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谷宏
    C. 杜甫
    D. 白居易

  2. 诗中提到的“乌衣国”指的是哪个地方?
    A. 北京
    B. 南京
    C. 洛阳
    D. 成都

  3. 诗中“昔年王谢门墙尽”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繁华的怀念
    B. 对自然的赞美
    C. 对友情的追忆
    D. 对爱情的思念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
  • 《静夜思》——李白
  • 《登高》——杜甫

诗词对比:
《飞燕》与杜甫的《春望》都表达了对过往繁华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感慨,但《春望》更侧重于国破家亡的悲愤,而《飞燕》则通过春秋的变化,侧重于自然景象的轮回与人的情感变化。两者各有千秋,共同描绘了历史与人生的深刻主题。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明代诗人研究》
  • 《古诗文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