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闻杜鹃》

时间: 2025-01-27 03:21:32

山中二月闻杜鹃,百草争芳已消歇。

绿阴初不待熏风,啼鸟区区自流血。

北窗移灯欲三更,南山高林时一声。

言归汝亦无归处,何用多言伤我情。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山中二月闻杜鹃,
百草争芳已消歇。
绿阴初不待熏风,
啼鸟区区自流血。
北窗移灯欲三更,
南山高林时一声。
言归汝亦无归处,
何用多言伤我情。

白话文翻译:

在山中二月时听到杜鹃鸣叫,
百花争相斗艳的景象早已消失。
绿荫初生,连春风都不再等待,
啼鸟声声,仿佛在自我伤痛。
北窗边移灯,时已近三更,
南山高林间偶尔传来一声啼鸣。
你回归故里,但又哪里算是归处,
何必多言,让我更加伤感。

注释:

  • 杜鹃:一种鸟,常在春天鸣叫,常与思乡、离别等情感有关。
  • 百草争芳:形容春天草木繁盛、争相开放的景象。
  • 绿阴:指树木繁茂的阴影。
  • 啼鸟区区:形容鸟鸣声清脆而悲伤。
  • 北窗:指北边的窗户。
  • 三更:指夜晚的第三个时辰(约为凌晨1点到3点)。
  • 南山高林:指南方的高山和树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洪炎,宋代诗人,生活在动荡的时代,创作了许多诗词以抒发个人情感与对时代的思考。他的诗歌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世间离别的感慨。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春末夏初之际,正值杜鹃鸣叫的季节,诗人在山中独处,感受到春光的流逝和内心的孤独,表达了对时光无情和离别情感的深刻思索。

诗歌鉴赏:

《山中闻杜鹃》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和鸟鸣,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流逝的感慨和对故乡的思念。首句“山中二月闻杜鹃”引入了杜鹃鸟的鸣叫,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同时也预示着离别的悲伤。接下来的“百草争芳已消歇”则暗示着春天的短暂与无情,草木的繁盛已经结束,给人一种时光流逝的紧迫感。

“绿阴初不待熏风”一句,描绘了初夏绿意盎然的景象,然而此时的绿阴似乎不再等待春风的到来,暗含对逝去春天的无奈与惋惜。“啼鸟区区自流血”则用拟人的手法,表达了鸟儿的悲鸣,仿佛在为自己的孤独与无奈流泪,增加了诗的情感深度。

最后四句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乡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北窗移灯欲三更,夜深时分,诗人独自一人,感到无归之处,暗示着对归属感的渴望与失落。而“何用多言伤我情”则是一种无奈的自我安慰,似乎在劝自己不要再多说,避免再加重内心的伤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山中二月闻杜鹃:在山中二月听到杜鹃的鸣叫,暗示春天的来临。
  2. 百草争芳已消歇:百花争相开放的景象已不复存在,春天的美好已经过去。
  3. 绿阴初不待熏风:绿荫已经初生,不再等待春风的吹拂,象征着时光的流逝。
  4. 啼鸟区区自流血:鸟儿在啼鸣,仿佛在为自己的痛苦流泪,营造出悲伤的氛围。
  5. 北窗移灯欲三更:在北窗边移灯,时已接近三更,表现出诗人的孤独。
  6. 南山高林时一声:南山高林中偶尔传来一声鸟鸣,增添了孤独感。
  7. 言归汝亦无归处:即使谈到归去,但又何处是归处,表达了对故乡的渴望。
  8. 何用多言伤我情:不必多说,这样只会加重我的悲伤。

修辞手法:

  • 拟人:将鸟鸣形容为“自流血”,赋予鸟儿人类的情感,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对仗:如“北窗移灯欲三更,南山高林时一声”,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短暂生命的感慨以及对故乡和归属感的渴望,体现出一种深深的孤独与思乡之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杜鹃:象征着思乡与哀愁。
  2. 百草:春天的代表,象征生机与美好。
  3. 绿阴:象征着生命的繁茂与希望。
  4. 啼鸟:象征着孤独与悲伤。
  5. 北窗:暗示孤独的环境与思考的空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杜鹃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春天的到来
    • B. 思乡与离别
    • C. 孤独的鸟儿
    • D. 生命的结束
  2. “百草争芳已消歇”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期待
    • B. 失落
    • C. 快乐
    • D. 愤怒
  3. 诗中提到的“北窗移灯欲三更”暗示了什么?

    • A. 夜深人静的孤独
    • B. 春天的美好
    • C. 归乡的喜悦
    • D. 自由的追求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静夜思》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杜甫《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与孤独,但更多的是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 李白《静夜思》:以月亮引发思乡情,情感更加直白而浓烈。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
  • 《中国古典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