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初霁》

时间: 2025-01-27 03:35:34

梅雨忽已过,松风来飒然。

吟多锦囊富,影瘦角巾偏。

客祝加餐饭,儿忧少睡眠。

衰骸累人久,抚事感余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梅雨忽已过,松风来飒然。
吟多锦囊富,影瘦角巾偏。
客祝加餐饭,儿忧少睡眠。
衰骸累人久,抚事感余年。

白话文翻译:

梅雨突然过去,松风轻轻吹来,带着一丝凉意。吟唱的诗句多了,锦囊中装满了财富,然而我却显得瘦弱,头上的角巾也显得不那么精神。客人祝我多吃些饭,孩子却为少睡而忧虑。年老体衰已久,回顾往事不禁感慨自己已走过了这么多年。

注释:

  • 梅雨:指梅雨季节,通常是指每年夏季初期的雨水。
  • 松风:松树间吹来的风,象征清新与凉爽。
  • 吟多锦囊富:指吟诗作对增添了许多富裕的内容。
  • 影瘦角巾偏:影子显得瘦弱,头上的角巾也歪斜,表现出作者的疲惫。
  • 衰骸:指衰老的身体。
  • 抚事感余年:抚摸过往的事情,感慨自己走过的岁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晚号鹿门隐士,南宋著名诗人、词人和文学家。他的作品以爱国情怀和深厚的生活体验著称,尤其擅长于抒情诗。陆游的生平多艰,经历了国家的动荡与个人的困境,作品中充满了对故国的思念与对人生的感悟。

创作背景:

《梅雨初霁》作于梅雨季节刚刚结束之时,表现了作者在雨过天晴后的一种感受。诗中交织着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与个人情感的抒发,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慨。

诗歌鉴赏:

《梅雨初霁》是一首反映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相融合的诗作。诗的开头以“梅雨忽已过”引入,给人一种突如其来的清新感觉,仿佛一场大雨过后,天地间焕然一新。接着用“松风来飒然”描绘了松树间轻柔的风,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清新的氛围。

随后,诗人写到“吟多锦囊富,影瘦角巾偏”,通过对比,展现了内心的丰富与外在的枯瘦。虽然吟唱的诗句多了,内心的富足感却无法掩盖身体的疲惫,显示出一种矛盾的内心状态。尤其是“影瘦角巾偏”,更是表现了岁月对身体的侵蚀,令人感到一丝无奈。

接下来,“客祝加餐饭,儿忧少睡眠”描绘了生活的琐碎:客人对自己的关心与孩子的忧虑,体现了家庭生活的温暖与责任感。这一部分为全诗注入了生活的细腻与真实,使得情感更为贴近。

最后两句“衰骸累人久,抚事感余年”则是整首诗的情感升华,诗人感叹年华流逝,身体的衰弱与往事的追忆,让人深感生活的沉重与无常。整首诗在清新自然的外表下,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表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感悟与对自然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梅雨忽已过:突显梅雨季节的结束,象征着烦闷的心情即将消散。
  2. 松风来飒然:松风的轻快吹拂,带来清新的气息,暗示新的开始。
  3. 吟多锦囊富:吟唱的诗句丰富,表达了内心的富足与艺术的成果。
  4. 影瘦角巾偏:身体的虚弱与疲惫,表现出诗人对岁月的无奈。
  5. 客祝加餐饭:他人对自己的关心,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温暖。
  6. 儿忧少睡眠:孩子的忧虑,反映出家庭的责任与关怀。
  7. 衰骸累人久:年老体衰的感慨,增强了诗的沉重感。
  8. 抚事感余年:对往事的追忆,感叹生活的无常与流逝。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吟多”与“影瘦”的对比,突显内外的矛盾。
  • 拟人:松风的“飒然”拟人化,增加了自然的生动感。
  • 象征:梅雨象征着烦闷,松风象征着清新。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梅雨后的清新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与对自然的热爱,同时也流露出对家庭的关心与责任感,反映了人们在生活中的思考与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梅雨:象征着烦闷与沉重,暗示着生活中的困扰。
  • 松风:象征着清新与希望,带来新的生机。
  • 锦囊:代表着知识与财富,体现内心的丰富。
  • 角巾:象征着老年的疲惫与岁月的流逝。
  • 餐饭睡眠:代表日常生活的琐碎与家庭的温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梅雨初霁》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D. 清代

  2. “松风来飒然”中的“飒然”表示什么样的风? A. 温暖的风
    B. 凉爽的风
    C. 强烈的风
    D. 温柔的风

  3. 诗中提到“儿忧少睡眠”,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孩子的关心
    B. 对生活的无奈
    C. 对家庭的责任感
    D. 对自身健康的担忧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定风波》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陆游《梅雨初霁》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两首诗都表达人生感悟与自然的联系,陆游更多地表现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而白居易则侧重于对离别的伤感。

参考资料:

  • 《陆游诗文集》
  • 《宋代文学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