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钟晓低残月,春光满板桥。
水流溪梦断,烟入鸟声消。
短草未成色,长杨始着条。
微茫村陌迥,客影去迢迢。
白话文翻译:
清晨的钟声响起,残月依旧低悬,春光洒满了板桥。
溪水流淌,似乎打断了梦境,烟雾缭绕,鸟鸣声渐渐消失。
短短的草还未变色,长长的杨柳已开始发芽。
远处的村庄朦胧而遥远,行人影子渐行渐远。
注释:
字词注释:
- 钟晓:指清晨的钟声。
- 残月:指未完全消失的月亮,象征清晨。
- 板桥:一种桥,可能指的是乡村常见的木质桥梁。
- 溪梦断:溪水流淌中打断了对梦的思绪。
- 微茫:形容模糊不清的样子。
- 客影去迢迢:行人影子远去,形容孤独与思乡。
典故解析: 本诗并未直接引用典故,但“春光”、“残月”等意象常见于古诗词中,体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清晨的静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释今严,明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多反映自然景色及人生感悟,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在春天的清晨,诗人可能经历了孤独的旅途,或是对故乡的思念,借助自然景象表达内心的感受。
诗歌鉴赏:
《初春晓望》描绘了春天清晨的宁静与美丽,诗中通过自然景象传递出诗人内心的情感。开篇以“钟晓低残月”引入,营造出清晨的氛围,残月象征着夜的余韵与清晨的交替。接着“春光满板桥”,展现了春天的生机,暖阳洒在桥上,充满了希望。
水流声与鸟鸣声的消失,似乎暗示了某种梦境的破灭,这种静谧中夹杂着淡淡的忧伤。短草尚未变色,长杨柳开始发芽,描绘了春天刚刚开始的景象,象征着新生与希望。最后一句“客影去迢迢”,更是增强了孤独感和对故乡的思念,行人远去,留下的是无尽的思绪,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惆怅。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春天的美丽,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内心的感伤与思索,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对生活的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钟晓低残月:清晨的钟声响起,余晖依旧挂在天空,暗示夜的终结与新一天的开始。
- 春光满板桥:春日的光辉洒满了桥面,生机盎然,给人以温暖的感觉。
- 水流溪梦断:溪水流过,象征着现实打断了梦境,可能暗示着对美好时光的向往。
- 烟入鸟声消:烟雾缭绕,鸟鸣声渐渐消失,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孤寂的氛围。
- 短草未成色:刚萌芽的草还未给大地上色,暗示春天的初起,万物复苏。
- 长杨始着条:长杨柳开始发芽,生机勃勃,预示着春的到来。
- 微茫村陌迥:远处的村庄模糊而遥远,表现了空间上的距离感。
- 客影去迢迢:行人的身影渐行渐远,给人一种孤独与思乡的感觉。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光比作温暖的阳光,给予大自然以生机。
- 拟人:水流与烟雾似乎有情感,体现出自然的灵动。
- 对仗:如“短草未成色,长杨始着条”,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初春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与对故乡的思念,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和内心的孤独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钟声:象征时间的流逝,清晨的开始。
- 残月:暗示过去的回忆与未尽的情感。
- 春光:象征生命的希望与新生。
- 鸟声:传达自然的声音与生机。
- 客影:代表孤独的旅人,思乡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钟晓低残月”中“晓”指的是哪个时间?
- A. 晚上
- B. 清晨
- C. 中午
-
“短草未成色”中“成色”指的是什么?
- A. 草长得很高
- B. 草已经干枯
- C. 草开始变绿
-
诗中表现孤独感的意象是哪个?
- A. 村庄
- B. 客影
- C. 水流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晓》 by 孟浩然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by 韩愈
诗词对比:
- 孟浩然的《春晓》同样描绘春天的清晨,但更侧重于鸟鸣和自然的和谐,而释今严的《初春晓望》则流露出对孤独的感慨与思乡之情。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选集》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典诗词的意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