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杭堇蒲海幢丈室坐雨韵》

时间: 2025-01-11 16:02:43

曲径通幽任意寻,雨来丈室净尘襟。

花怜天女缤纷散,句学诗人断续吟。

桑下忏除三宿恋,西窗枨触十年心。

饱听已堕声闻果,莫怪疏钟响易沉。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曲径通幽任意寻,雨来丈室净尘襟。
花怜天女缤纷散,句学诗人断续吟。
桑下忏除三宿恋,西窗枨触十年心。
饱听已堕声闻果,莫怪疏钟响易沉。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幽静的小径,任由人们自由寻觅;雨水降临,清洁了房间的尘埃。花儿怜惜那如天女般飞舞的飘散,诗句仿佛在学习那些诗人们的断断续续吟唱。桑树下,忏悔着三宿的情缘,西窗前,那木条轻轻触及了我十年的心事。尽管我已经听惯了那沉没的声响,别怪那间隔的钟声为何如此沉重。

注释

  • 曲径:弯曲的小路。
  • :幽静,指环境清幽。
  • 丈室:指丈人所住的房间,常用于隐喻温馨的居所。
  • 天女:天上的仙女,这里指飘落的花瓣。
  • 桑下:桑树下,可能暗指隐秘的爱情。
  • 忏除:忏悔,去除心中的负担。
  • 枨触:木条轻轻接触。
  • 饱听已堕声闻果:形容经历许多,耳朵听得多了,声音也变得沉重而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魏大振,清代诗人,生于江南,文人气质浓厚,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内心感受,风格清新而意趣盎然。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一个雨天,诗人在静谧的室内,感受着外界的雨声与花落,内心思绪万千,写下了这首抒情诗,反映了对往昔情感的追忆与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一种宁静而深邃的生活状态。开头的“曲径通幽任意寻”,引领读者进入一个静谧的空间,似乎在暗示人们在生活中应该追寻内心的宁静与和谐。随着雨水的降临,诗人感受到了一种清新与净化,体现出一种对生活的感悟与反思。

“花怜天女缤纷散”一句,巧妙地将自然景色与人情感结合,花的飘散不仅是自然现象,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表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惋惜。紧接着的“句学诗人断续吟”,则突显了诗人对文学的热爱与追求,表达了在这宁静环境中对诗歌的思考与热情。

后面的句子如“桑下忏除三宿恋”,进一步深入情感,表现了对过去恋情的追忆与悔悟。这里的桑树不仅是自然的意象,也是情感的象征,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与人心的变化。最后,诗人在雨声中沉思,感受到生活的沉重与孤独,然而也在这份孤独中找到了自我与宁静。

整首诗的结构严谨,意象丰富,情感真挚,是对生活和内心剖析的深刻表达。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曲径通幽任意寻:通过描绘一条蜿蜒的小路,营造了一种宁静的氛围,暗示人们在生活中自由探索的态度。
  2. 雨来丈室净尘襟:雨水的到来让房间清洁,象征内心的洗涤,追求一种清新与明净的生活状态。
  3. 花怜天女缤纷散:花瓣如天女般轻盈飘落,表达对美好事物的怜惜与对逝去美好的感慨。
  4. 句学诗人断续吟:表现诗人对诗歌创作的热情,反映出对文学的学习与探索。
  5. 桑下忏除三宿恋:在桑树下,诗人反思过去的情感,表达对往昔恋情的悔悟。
  6. 西窗枨触十年心:通过细腻的描绘,表现出十年间心中感情的积淀与回忆。
  7. 饱听已堕声闻果:经历了许多,耳中听惯了沉重的声响,体现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8. 莫怪疏钟响易沉:最后一句则总结了整首诗的情感,提醒人们面对孤独与生活的沉重,保持内心的宁静。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花瓣比作天女,增强诗歌的美感。
  • 对仗:如“曲径通幽”与“雨来丈室”,形成了和谐的节奏。
  • 拟人:将花瓣赋予情感,使自然景物更具生命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反映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情感的追忆,通过宁静的环境与细腻的情感交织,展现出一种在困境中寻找内心平静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曲径:象征人生道路的曲折与探索。
  • :象征洗净与新生,带来宁静与思考。
  • :代表美好与短暂,寄托情感与回忆。
  • 桑树:象征过去的情感与深沉的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曲径通幽”意为: A. 直路通达
    B. 小路幽静
    C. 迷失方向

  2. “花怜天女缤纷散”中的“天女”指的是: A. 天上的仙女
    B. 美好的事物
    C. 自然的现象

  3. 诗人对过去恋情的感受是: A. 忘记
    B. 忏悔
    C. 自豪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 李白:同样表现了对往昔的思绪与情感。
  • 《月夜忆舍弟》 -杜甫:通过对自然的描绘,反映出诗人的情感世界。

诗词对比

  • 《春晓》 - 孟浩然与本诗均以自然景象入手,但前者更侧重于春日的生机与希望,而《和杭堇蒲海幢丈室坐雨韵》则深刻地反映出内心的宁静与思考。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典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