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日作》

时间: 2025-01-26 04:59:47

晓起石桥望,空怜物色新。

鸟声先客梦,云气湿轻尘。

岁月同谁老,江山此日春。

茫茫荒陇上,寒尽几归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立春日作
作者: 释今严 〔明代〕

晓起石桥望,空怜物色新。
鸟声先客梦,云气湿轻尘。
岁月同谁老,江山此日春。
茫茫荒陇上,寒尽几归人。

白话文翻译:

清晨,我在石桥上眺望,空自怜惜这新鲜的景象。
鸟儿的鸣叫仿佛唤醒了梦中的客人,云气湿润了轻尘。
岁月和谁一同老去,江山在这春日依旧焕发生机。
在茫茫的荒田上,寒气尽去,有多少人归来呢?

注释:

  • 晓起:早晨起床。
  • 石桥:指的是用石头建造的桥,象征着稳定和长久。
  • 怜物色新:怜惜新春的万物复苏,感叹自然的变化。
  • 鸟声:鸟叫声,象征春天的到来。
  • 客梦:指梦中的游子或客人,暗示思乡情绪。
  • 云气湿轻尘:湿润的云气使得尘土变得轻柔,描绘春天的气候。
  • 岁月同谁老:岁月和谁一同在流逝,反映对时间的思考。
  • 江山此日春:江山在这春日里依旧生机勃勃。
  • 寒尽几归人:寒冬已尽,归来的人有多少,反映对人事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释今严,明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而闻名,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态,充满哲理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立春之际,春天代表着新的开始和希望,诗人通过描绘早春的景象,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人们归来团聚的期待。

诗歌鉴赏:

《立春日作》是一首描写春日景象的诗,诗人用细腻的笔触描绘早春的自然美景,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和对归乡人的思念。开篇“晓起石桥望”描绘了作者清晨时分在石桥上眺望的情景,给人以宁静的画面感。接着“空怜物色新”,不仅表现了春天万物复苏的美景,更透出一丝惆怅,似乎在感叹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

“鸟声先客梦”一句,将鸟鸣声与梦境中的客人相联系,生动地表现出春天的气息是如何唤醒人们内心的思维与情感。同时,“云气湿轻尘”则通过描绘轻柔的云气,展现了春天的温润,诗人用细腻的观察和感受,传达了春日的特有韵味。

而后两句“岁月同谁老,江山此日春”则引发了对岁月与归属的思考,反映了作者对人事与自然的哲学思考。最后一句“茫茫荒陇上,寒尽几归人”,表达了在春暖花开之际,归来的游子是否会增多的疑问,令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期待。

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丰富,既有对春天的赞美,又蕴含了对人生无常的沉思,具有很强的文学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晓起石桥望:清晨起床,在石桥上眺望,设定了时间和地点。
  2. 空怜物色新:空自怜惜春天新鲜的景象,表现对自然变化的感慨。
  3. 鸟声先客梦:鸟鸣声打破宁静,仿佛唤醒梦中的游子,联想起思乡情。
  4. 云气湿轻尘:湿润的云气让尘土变得轻柔,描绘春天的气候特征。
  5. 岁月同谁老:思考岁月与谁一起流逝,反映对时间的无奈。
  6. 江山此日春:春天的江山依然充满生机,表现出自然的永恒与美好。
  7. 茫茫荒陇上:描绘一片荒凉的田野,增添孤寂感。
  8. 寒尽几归人:问寒冬已尽,有多少人归来,表达对归乡的期待和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天的新生与人的归来相联系,暗示着希望与团圆。
  • 拟人:鸟声仿佛在唤醒梦中的人,赋予自然以情感。
  • 对仗:如“岁月同谁老,江山此日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写立春的自然景象,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思考、对归乡的期盼,以及对生命中自然与人事变迁的感慨,传达了一种既美好又忧伤的情绪。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新生和希望,代表着生命的循环。
  • :象征自由与归来,传达春天的生机。
  • 云气:代表天气的变化,暗示自然界的温暖与湿润。
  • 荒陇:象征孤独与等待,反映人们的思乡情绪。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石桥”意象主要象征什么? A. 稳定与长久
    B. 流动与变化
    C. 孤独与思念

  2. “鸟声”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A. 增加了春天的气氛
    B. 表达了诗人的忧伤
    C. 强调了时间的流逝

  3. “茫茫荒陇上,寒尽几归人”表达的情感是? A. 对归乡人的期待与思念
    B. 对春天到来的欢喜
    C. 对荒凉的无奈

答案:

  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晓》 - 孟浩然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 韩愈

诗词对比:

  • 孟浩然的《春晓》同样描写春天的气息,但更侧重于自然的细腻描写和春天带来的愉悦感;而释今严的《立春日作》则在自然描写中融入了对时光和人事的思考,情感更为复杂。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选集》
  •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