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登日峰
作者: 魏禧 〔清代〕
不见扶桑国,登临只此峰。
因之分画夜,直欲破鸿濛。
树影群山外,烟浮万井中。
天风自吹息,未许白云封。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我未曾见过扶桑国,只能在这座峰顶俯瞩远方。因而在夜色中,仿佛要将这片朦胧的景象划分开来。树影在群山之外摇曳,烟雾飘浮在万千井口之上。天风自然而来,轻柔地吹拂,丝毫不容许白云封闭这片天空。
注释:
- 扶桑国:传说中的东极之地,象征着日出之处。
- 登临:登上;到达某地。
- 鸿濛:形容夜色或雾气的朦胧状态。
- 树影:树木的影子,描绘了自然景色。
- 烟浮:烟雾浮动,显现出一种轻盈的状态。
- 天风:指天空中的风。
- 白云封:指白云遮蔽了天空,表示一种阻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魏禧,清代诗人,生于动荡的时代,其作品往往反映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魏禧的诗风清新自然,注重描绘山水景色,富有哲理性。
创作背景:
《登日峰》创作于登高望远之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敬仰和对人生的思考。诗中通过对山峰、夜色和风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辽阔天地的向往及对人世纷扰的超脱。
诗歌鉴赏:
《登日峰》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致的诗作,诗人通过登高望远,表达出他对自然的敬仰和对人生的哲思。诗的开头以“登临只此峰”引入,展现了诗人登上山顶的孤独感与渴望,似乎在表达一种对更高境界的向往。接着“因之分画夜,直欲破鸿濛”一句,诗人运用意象描绘夜色的朦胧,表现出他对光明的渴求。
在对自然景色的描写中,诗人的情感悄然流露。树影、烟雾、天风等意象,不仅描绘了自然的美丽,也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对生活的反思。最后一句“未许白云封”则表现了诗人不愿被世俗束缚的心态,彰显了其追求自由、超脱的精神。
整首诗简洁而富有深意,映射出诗人对人生的感悟和对自然的深情,至今仍能打动人心。诗人在描绘自然的同时,也在探讨人生的哲理,令人沉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不见扶桑国,登临只此峰。
诗人未曾见过传说中的扶桑国,只能在这座峰顶眺望远方,表现出对未知世界的向往。 -
因之分画夜,直欲破鸿濛。
夜色中模糊的景象渴望被分开,诗人试图通过登高来寻找光明,象征着对真理的追求。 -
树影群山外,烟浮万井中。
描绘了自然中的细腻景象,树影外的群山与万井中的烟雾,展现了自然的变化和生机。 -
天风自吹息,未许白云封。
天风轻柔地吹拂,似乎在抚慰大地,诗人不希望被白云所封闭,象征着对自由的渴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扶桑国”作为理想境界的象征。
- 拟人:天风被赋予了柔和的性格,表现出自然的温柔。
- 对仗:如“树影群山外,烟浮万井中”,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人生的思考及对自由的渴望。通过登高望远,诗人传达出一种超越世俗、追求真理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扶桑:象征着理想和希望,代表远方的美好。
- 树影:自然的生命力,指向人类对自然的依赖。
- 烟雾:象征着朦胧和未知,反映出诗人对世界的探索。
- 天风:代表自然的力量与和谐,传达出一种自由的感受。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扶桑国”象征什么?
- A) 理想境界
- B) 现实生活
- C) 个人情感
-
“未许白云封”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 A) 对束缚的反感
- B) 对自然的热爱
- C) 对人生的迷茫
-
诗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 比喻和拟人
- B) 排比和夸张
- C) 对仗和反问
答案:
- A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早发白帝城》——李白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与《登日峰》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但李白的作品更加强调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而魏禧则更侧重于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与对自由的向往。
参考资料:
- 《清诗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魏禧诗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