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睢》

时间: 2025-01-11 11:50:47

伏匿更名姓,依人函谷游。

匡君疏骨肉,取相快恩仇。

为有绨袍赠,应将莝豆酬。

解衣兼惠食,故友尚绸缪。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伏匿更名姓,依人函谷游。
匡君疏骨肉,取相快恩仇。
为有绨袍赠,应将莝豆酬。
解衣兼惠食,故友尚绸缪。

白话文翻译:

隐姓埋名,依附他人游历函谷。
为了帮助朋友,疏远了亲人,
为了彼此的恩怨而相处。
因为有绨袍相赠,应该用莝豆来回报。
解开衣服分享食物,老朋友依然保持联系。

注释:

字词注释:

  • 伏匿:隐匿,藏匿。
  • 更名姓:改变名字和姓氏。
  • 依人:依靠他人。
  • 函谷:古代著名的山谷,指地名。
  • 匡君:帮助朋友。
  • 疏骨肉:疏远亲人。
  • 绨袍:用绸缎制成的袍子。
  • 莝豆:一种植物,古时用作食物。
  • 解衣:脱去衣服,通常指分享食物。
  • 绸缪:维持联系。

典故解析:

  • 函谷:指函谷关,古代著名的险要关口,象征着险阻与保护。
  • 绨袍与莝豆:表面上是赠礼与回报,但实际上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情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华绍濂,清代诗人,生活于动荡的时代,其诗作多反映个人情感与对社会的思考。华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使用日常生活的意象,传达深厚的人文关怀。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清代,反映了当时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朋友之间的情谊。在动荡的环境中,诗人以隐姓埋名的方式来保护自己,同时展现了对友谊的珍视和对社会的反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隐匿的身份和依附他人的状态,表现了诗人对友谊的思考和对社会关系的观察。开头的“伏匿”一词,立即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压抑与无奈,接着“更名姓”则更加深了这种隐秘感,仿佛诗人正在经历一段艰难的时光。诗中提到的“函谷”,赋予了这段经历一种历史感和地理背景,暗示着一种追寻与探索。

“匡君疏骨肉”一句,揭示了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甚至可以放弃亲情来帮助朋友,这种选择令人深思。诗人在这里表达了人与人之间复杂的情感关系,同时也反映出社会环境使然。后续的“为有绨袍赠,应将莝豆酬”,则体现了人际关系中的礼尚往来,友好的情谊需要用实际的行动来回报。

整首诗以友谊为主线,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重视。最后的“解衣兼惠食”更是通过分享食物来深化友谊的意象,展现了人与人之间最朴素、最真实的相处方式。通过这种细腻的描写,诗人让读者感受到了一种温暖的人情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伏匿更名姓:隐藏身份,改换名字。
  2. 依人函谷游:依附他人,游历函谷。
  3. 匡君疏骨肉:帮助朋友,疏远了亲情。
  4. 取相快恩仇:为了恩怨相处。
  5. 为有绨袍赠:因为有绨袍相赠。
  6. 应将莝豆酬:应当用莝豆回报。
  7. 解衣兼惠食:解开衣服分享食物。
  8. 故友尚绸缪:老朋友依然保持联系。

修辞手法:

  • 对仗:如“伏匿更名姓,依人函谷游”,形成工整的对仗句式。
  • 隐喻:用“绨袍”和“莝豆”暗示友谊的回报与价值。
  • 夸张:表达了对朋友情谊的重视,虽远离亲人,仍愿为友付出。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强调友谊的重要性,展现了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诗人通过隐匿身份的方式反映了在社会压力下的无奈与选择,最终仍然寄托于珍视的友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函谷:象征着险阻与保护,暗示人生旅途的艰辛。
  • 绨袍:代表友谊的礼物,象征着彼此的情感。
  • 莝豆:作为回报的象征,表明友谊的珍贵和必要的回馈。
  • 解衣:隐喻分享与关怀,反映出人际关系中的温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匡君”指的是谁?

    • A. 朋友
    • B. 亲人
    • C. 陌生人
  2. “绨袍”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权力
    • B. 友谊
    • C. 财富
  3. 诗人的态度如何?

    • A. 悲观
    • B. 乐观
    • C. 中立

答案:

  1. A. 朋友
  2. B. 友谊
  3. B. 乐观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桃花源记》陶渊明:同样表达对人际关系和自然的向往。
  • 《静夜思》李白:通过思乡之情,体现情感的深厚。

诗词对比:

  • 对比《静夜思》中李白对家乡的思念与华绍濂对朋友的珍视,前者偏向于对亲情的追忆,后者则是对友情的赞美。两者在情感基调上具有不同的侧重,但都深刻反映了人类情感的复杂性。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歌选》:收录多位清代诗人的作品,便于对比学习。
  • 《古诗词鉴赏入门》:提供古诗词的分析技巧和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