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第一枝 柳絮》
时间: 2025-01-26 00:55:0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拂水成蘋,随花吹泪,韶光欲系难住。
漫疑晴雪,飘香艳说,谢庭咏句。
寻芳渐懒,怪小巷绿荫如许。
向树底,乱扑轻烟,肠断踏歌人去。
空倚遍绣帘绮户,难忘是宝烟翠羽。
落红犹积溪桥,那得一般解语。
离怀正苦,莫误认鬓丝添素。
更杜宇,催送春回,几点弄愁疏雨。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景象和离别的愁苦。诗人感叹春光难以留住,像水面上的浮萍,随风飘荡,泪水与花瓣交融。诗人在小巷中感到懒惰,仿佛被浓密的绿荫包围,向树下望去,轻烟随风飘荡,令人心痛的是歌声已经远去。他倚靠着华丽的帘子,难以忘怀那美丽的烟翠羽衣;落花依旧堆积在溪桥上,谁能与我解读这离愁?我正处于离别的苦痛中,不要误以为鬓发的白丝是岁月的痕迹。更有杜鹃鸟在催促春天的回归,几滴细雨让人更加愁苦。
注释:
- 拂水成蘋:轻轻拂动水面形成的浮萍。
- 韶光:美好的春光。
- 谢庭:指谢家(谢道韫)的庭院,典出于谢道韫的才情和美丽。
- 肠断:形容心痛情深。
- 宝烟翠羽:形容美丽的衣物,带有珍贵的色彩。
- 杜宇:即杜鹃鸟,常被视为春天来临的象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沈芳,清代诗人,以其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情感著称。沈芳的诗歌常常融入个人经历与自然景象,表现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情感的细腻刻画。
创作背景:该诗写于春天,反映了诗人对春光的珍惜和对离别的惆怅。春天象征着生命与希望,但离别的痛苦又让人感到无奈和愁苦。
诗歌鉴赏:
这首《东风第一枝 柳絮》以春天的景象为背景,生动地描绘了诗人在春光中的感受,既有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也有对离别的无奈。诗中以“拂水成蘋”开篇,呈现出春水轻柔的情景,隐喻着生命的脆弱与流逝。接着,诗人通过“漫疑晴雪”暗示春天的温暖与花开的美丽,花的芬芳与泪水交融,表现出对过往岁月的追忆和感伤。
在“小巷绿荫如许”的描写中,诗人展现了春日的慵懒与宁静,但随之而来的“肠断踏歌人去”则转向离别的悲伤,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不仅令人感受到春天的美好,也引发了对青春流逝的思考。接下来的“空倚遍绣帘绮户”,则传达了对美好回忆的依恋与惆怅,难以忘怀的正是那一抹“宝烟翠羽”的华美。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情感,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离别的苦痛,是对生命流转的深刻感悟,值得细细品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拂水成蘋,随花吹泪:春风轻拂水面,浮萍随波而动,表达了春天的轻柔和诗人心中的伤感。
- 韶光欲系难住:美好的时光如同流水,无法停留,暗示了青春易逝。
- 漫疑晴雪,飘香艳说:春花绽放,香气四溢,似乎在诉说着美好的故事。
- 谢庭咏句:提到谢道韫,表明诗人对才情与美丽的向往。
- 寻芳渐懒,怪小巷绿荫如许:在小巷中寻找芬芳,却因绿荫的浓密而感到懒散。
- 向树底,乱扑轻烟:在树下,轻烟缭绕,营造出一种朦胧的气氛。
- 肠断踏歌人去:歌声渐远,内心感到撕裂般的痛楚。
- 空倚遍绣帘绮户:独自倚靠在华丽的窗帘旁,感叹对往昔的留恋。
- 难忘是宝烟翠羽:美丽的衣衫令人难以忘怀,象征着青春与美好。
- 落红犹积溪桥:花瓣依旧堆积在溪桥上,象征着过往的记忆。
- 那得一般解语:谁能理解这段离愁?
- 离怀正苦,莫误认鬓丝添素:离别的痛苦,不要误以为白发只是岁月的痕迹。
- 更杜宇,催送春回:杜鹃鸟在催促春天的归来。
- 几点弄愁疏雨:几滴细雨更添了愁绪。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拂水成蘋”,形象地描绘了春日的柔和景象。
- 拟人:如“漫疑晴雪”,将自然景物赋予了人的情感。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多有对仗工整的地方,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美好与离别的苦痛,反映了诗人对青春流逝的无奈与对美好回忆的珍惜,表达了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意象分析:
- 水面与浮萍:象征生命的短暂和脆弱。
- 花与泪:花的美丽与泪水的悲伤相互交织,表达人生的喜怒哀乐。
- 绿荫:代表春天的生机,也暗示了诗人心中的懒散和惆怅。
- 杜鹃鸟:象征春天的到来,亦是离别情怀的催生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拂水成蘋”意指什么? A. 春水泛滥
B. 春风轻拂水面形成的浮萍
C. 水中的花瓣
D. 诗人的思念 -
诗中“肠断踏歌人去”传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快乐
B. 忧伤与离别
C. 对春天的渴望
D. 对美景的赞美 -
在诗中,杜鹃鸟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A. 代表夏天
B. 代表春天的归来
C. 代表离别
D. 代表孤独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描绘春天的景象,并结合历史背景。
- 李白的《静夜思》:以思乡之情为主题,展现离别的愁绪。
诗词对比:
- 沈芳的《东风第一枝 柳絮》与李清照的《如梦令》:两首诗都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与离别的苦闷,但沈芳更侧重于春天的自然景象,而李清照侧重于个人情感的细腻描绘。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基础与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