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

时间: 2025-01-27 03:13:40

今古凭君一赠行,几回折尽复重生。

五株斜傍渊明宅,

千树低垂太尉营。

临水带烟藏翡翠,倚风兼雨宿流莺。

隋皇堤畔依依在,曾惹当时歌吹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今古凭君一赠行,
几回折尽复重生。
五株斜傍渊明宅,
千树低垂太尉营。
临水带烟藏翡翠,
倚风兼雨宿流莺。
隋皇堤畔依依在,
曾惹当时歌吹声。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柳树的深厚情感。古今之间,我凭借你这美丽的柳来赠送离别的情感,多少次折断的枝条又重新生长。五棵柳树斜靠在渊明的宅子旁,千树柳枝低垂在太尉的营帐前。临水而立的柳树带着烟雾,似乎藏匿着美丽的翡翠,迎着风和雨,栖息着流莺。隋朝皇帝的堤岸上依然留存着这些柳树,曾经引发过无数歌声和吹奏的乐曲。

注释

字词注释:

  • 凭君:依靠你,指柳树。
  • 赠行:赠送离别的情感或礼物。
  • 折尽复重生:指柳枝折断后依然会再长出来。
  • 渊明:指陶渊明,隐士诗人。
  • 太尉:古代官职,指高官。
  • 临水带烟:柳树临近水边,烟雾缭绕。
  • 翡翠:形容柳树的美丽。
  • 倚风兼雨:在风雨中栖息。
  • 依依:形容柳树的柔美姿态。

典故解析:

  • 陶渊明:东晋时期著名诗人,以隐逸生活和田园诗闻名。
  • 隋皇堤:指隋朝时期的堤岸,象征着历史的延续与变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慕幽,唐代诗人,其诗风清新脱俗,常以自然景物寄托情感,善于描绘生活中的细微之美。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与人心浮动之际,诗人通过对柳树的描写,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事沧桑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柳树这一意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深情以及对人事变迁的思索。柳树的柔美与生命力象征着人们对生活的执着和希望。诗中描绘的五株柳树和千树柳枝,既是对柳树生命力的赞美,也是对过往岁月的缅怀。诗人通过生动的描绘,将柳树与人事的关系紧密结合,展示了人情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临水带烟藏翡翠”一句,将柳树的姿态与水的烟雾相结合,形成了朦胧而美丽的画面,仿佛柳树在水的映衬下更显优雅,似乎也隐藏着某种珍贵的美丽。同样,最后两句提到的“隋皇堤畔”,则通过历史典故,增强了诗的历史感和文化厚度,体现了柳树与历史的交融。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象丰富,感情真挚,通过对柳树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生活、自然、历史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今古凭君一赠行:诗人以柳树作为离别的象征,表达了对朋友的深情依依。
  2. 几回折尽复重生:柳树的生命力象征着希望,折断再生隐喻人生的磨难与再起。
  3. 五株斜傍渊明宅:描绘了柳树与隐者陶渊明的生活密切相关。
  4. 千树低垂太尉营:描写了柳树在军事营地的景象,表现出自然与人类生活的交织。
  5. 临水带烟藏翡翠:展现柳树在水边的美丽,生动形象。
  6. 倚风兼雨宿流莺:描绘了柳树在风雨中栖息的场景,增添了诗的动感与活力。
  7. 隋皇堤畔依依在:通过历史典故,展现柳树与历史的联系。
  8. 曾惹当时歌吹声:回忆过去的繁华,感叹历史的变迁与人情的冷暖。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柳树比作美丽的翡翠,增强了诗的形象性。
  • 拟人:赋予柳树以生命,表现出自然的柔情。
  • 对仗:如“临水带烟,倚风兼雨”,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柳树这一意象,表达了对生命的感慨与对人事无常的思索,同时也展现了自然与历史的交融,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时光流逝的感伤。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象征柔美、生命力和离别。
  2. :象征流动与变化,体现人事的无常。
  3. :象征朦胧与美丽,增添了诗的神秘感。
  4. 流莺:象征生机与自然的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隐者”指的是哪位诗人?

    • A. 李白
    • B. 陶渊明
    • C. 杜甫
    • D. 白居易
  2. “临水带烟藏翡翠”这句诗中,柳树被比作什么?

    • A. 珍珠
    • B. 翡翠
    • C. 宝石
    • D. 花朵
  3. 这首诗主要通过什么意象来表达情感?

    • A. 山
    • B. 柳
    • C. 花
    • D. 云

答案:

  1. B. 陶渊明
  2. B. 翡翠
  3. B. 柳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柳州歌》 - 柳宗元
  • 《春望》 - 杜甫
  • 《江南春》 - 杜甫

诗词对比:

  • 《柳州歌》与《柳》,两首诗均以柳树为主题,但《柳州歌》更多表现了对柳树的独特情感,结合了对地域的描绘,而《柳》则融入了更多的历史情感和个人思考。

通过对比,可以看到不同诗人如何通过相似的意象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思想,展现出各自的风格与情感深度。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诗经》解析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