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伏雨朝寒愁不胜》

时间: 2025-01-25 18:13:51

伏雨朝寒愁不胜,那能还傍杏花行。

去年高摘斗轻盈。

漫惹炉烟双袖紫,空将酒晕一衫青。

人间何处问多情。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浣溪沙·伏雨朝寒愁不胜
作者: 纳兰性德 〔清代〕

伏雨朝寒愁不胜,那能还傍杏花行。
去年高摘斗轻盈。
漫惹炉烟双袖紫,空将酒晕一衫青。
人间何处问多情。

白话文翻译:

在细雨纷飞的寒晨里,愁苦难以自胜,哪里还能再去杏花树旁散步呢?去年我轻盈地采摘杏花时的情景历历在目。此刻,袍袖沾染了炉火的烟雾,衣衫上空留下一片酒晕,人间何处能够问你我之间的多情呢?

注释:

  • 伏雨:指连绵不断的小雨。
  • 朝寒:清晨的寒冷。
  • 愁不胜:愁苦无法承受。
  • 杏花行:指在杏花旁散步的情景。
  • 高摘斗轻盈:去年高高采摘杏花时的轻快心情。
  • 漫惹:随意沾染。
  • 炉烟:炉子上冒出的烟。
  • 空将酒晕:无意间留下的酒渍。
  • 多情:指情感丰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纳兰性德(1655-1705),字容若,号楞伽,清代著名词人,满族人。他的词风清新脱俗,情感细腻,常以个人情感为主题。纳兰性德的词作在清代文学中独树一帜,尤其擅长抒发内心的孤独与愁苦。

创作背景:此词创作于清代,正值纳兰性德的多愁善感之时。诗中表达了因天气阴冷而引发的愁思,及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感慨和对情感的细腻观察。

诗歌鉴赏:

《浣溪沙·伏雨朝寒愁不胜》是一首充满细腻情感的词作。开头以“伏雨朝寒愁不胜”引入,描绘了一个阴雨绵绵的清晨,诗人因寒冷的天气和无尽的愁绪而感到沉重。这种情绪与自然环境的变化相互交织,使得读者能够感同身受。接下来的“那能还傍杏花行”,则是对往日美好时光的怀念,杏花象征着春天的生机与快乐,这里却成为了难以再度体验的美好。

词中描绘的场景和情感层层递进,表现出诗人对往昔的追忆和对现实的无奈。“漫惹炉烟双袖紫”,细腻地刻画出诗人在温暖的炉火旁,袖子不经意沾染了烟熏的情景,象征着对过去美好回忆的追寻与留恋。而“空将酒晕一衫青”则暗示了孤独的饮酒,酒意弥漫于衣衫,表达出一种无法释怀的苦闷。

最后一句“人间何处问多情”,则是一种对多情世界的无奈询问,仿佛在寻求一个可以倾诉情感的地方,却发现无处可问。这种情感的孤独感在整首词中一再浮现,令人感受到深深的惆怅与无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伏雨朝寒愁不胜:描绘了阴雨天气给诗人带来的愁苦。
  2. 那能还傍杏花行:回忆往日轻松愉快的散步情景。
  3. 去年高摘斗轻盈:展现了曾经的快乐时光。
  4. 漫惹炉烟双袖紫:细腻的描写表现出生活中的小细节。
  5. 空将酒晕一衫青:酒意弥漫,传达出一种孤独感。
  6. 人间何处问多情:对情感的无奈追问,体现出孤独的心境。

修辞手法

  • 比喻:杏花作为美好时光的象征,具有深远的意象。
  • 拟人:通过“愁不胜”赋予愁苦以生命,增强情感的表现力。
  • 对仗:如“漫惹炉烟双袖紫,空将酒晕一衫青”,形成韵律的美感。

主题思想:全诗围绕着孤独、怀念与愁苦的主题展开,透过细腻的自然描写与情感流露,表达了诗人对往昔美好时光的追思,以及面对现实的无奈与孤独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象征愁苦和阴郁。
  2. 杏花:象征美好与快乐的往昔。
  3. 炉烟:生活的细腻与温暖。
  4. :孤独和情感寄托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天气状况是什么?
    A. 晴天
    B. 伏雨
    C. 风雪
    答案:B

  2. “杏花行”指的是什么?
    A. 在杏花旁散步
    B. 采摘杏花
    C. 观赏杏花
    答案:A

  3. 诗人对往昔的感情是怎样的?
    A. 无所谓
    B. 怀念与愁苦
    C. 喜悦与快乐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比,两者都表达了对往昔的怀念,但纳兰性德更侧重于对愁苦的细腻描写,而李清照则更多地展示了对生活的反思和对情感的沉思。

参考资料:

  • 《清代词人研究》
  • 《纳兰性德的词与情》
  • 《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