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枣子·风淅淅》

时间: 2025-01-10 22:19:42

风淅淅,雨纤纤。

难怪春愁细细添。

记不分明疑是梦,梦来还隔一重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风淅淅,雨纤纤。
难怪春愁细细添。
记不分明疑是梦,
梦来还隔一重帘。

白话文翻译:

微风轻轻吹动,细雨轻轻飘洒。
难怪春天的忧愁愈发加深。
我记不清楚是梦还是真,
梦中又似隔着一层窗帘。

注释:

  • 风淅淅:形容风声细微、轻柔的样子。
  • 雨纤纤:形容雨水细小而轻柔。
  • 春愁:春天时因思念或忧愁而产生的情感。
  • 隔一重帘:指梦境和现实之间的隔阂,像是隔着一层帘子,使人无法清晰辨别。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号秉彝,满洲人。清初著名词人,才华横溢,作品以细腻、深情著称。他的词风融合了传统与个人情感,常常表现对生活的感悟与对爱情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清代,春天的细雨和微风常常引发诗人的思绪,带来春愁的滋生。诗中蕴含了对梦境与现实的迷惘,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诗歌鉴赏:

《赤枣子·风淅淅》是一首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春愁的诗。诗的开头,轻柔的风和细小的雨点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显忧伤的氛围。诗人以“风淅淅,雨纤纤”开篇,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仿佛置身于细雨绵绵的春日,感受到那种既清新又略带哀愁的气息。

接下来的“难怪春愁细细添”,则表明了诗人因春雨而生的愁绪。这种愁绪并非强烈的悲痛,而是细腻而柔和的,像是春日里的一缕忧伤,轻轻地渗透在心底。

“记不分明疑是梦,梦来还隔一重帘”表达了诗人在梦与现实之间的迷惘。梦境中的美好与现实中的孤独形成鲜明对比,仿佛在隔着一层透明的帘子,无法触及。这种意象不仅丰富了诗的层次感,也使得整首诗的情感更加深邃,令人沉思。

整体而言,这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极为成功,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情感的流露,将春天的特质与内心的感受紧密结合,展现了一个充满诗意的春日画面,同时折射出内心的孤独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风淅淅,雨纤纤:描绘了春天细腻的气候,二者的结合展现出春天的温柔与细腻。
  • 难怪春愁细细添:春天的气候加重了诗人的愁绪,暗示着春天不仅带来生命的复苏,也引发了情感的波动。
  • 记不分明疑是梦:诗人对梦境的模糊回忆,表达了对梦与现实界限的困惑。
  • 梦来还隔一重帘:梦境的美好与现实的距离形成对比,象征着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感与无法逾越的障碍。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愁比作细细的雨,暗示愁绪的微小却又无处不在。
  • 拟人:风和雨被赋予了人的情感,增强了诗的意象效果。
  • 对仗:通过“风淅淅,雨纤纤”形成了和谐的音韵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细腻感受以及由此引发的愁绪,体现了梦与现实之间的迷茫与渴望,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自由、变化与流动。
  • :代表滋润、情感与愁苦。
  • 春愁:象征内心的复杂情感,既有美好也有忧伤。
  • :代表希望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描写的季节是哪个? A. 夏
    B. 秋
    C. 春
    D. 冬

  2. 诗人对梦境的态度是: A. 迷惘
    B. 渴望
    C. 无所谓
    D. 恐惧

  3. “风淅淅,雨纤纤”中,风和雨的描写主要是为了表达: A. 自然的壮丽
    B. 细腻的春天气候
    C. 诗人的旅行
    D. 对未来的向往

答案:

  1. C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对春天的感受,但更多地聚焦于个人情感的细腻描绘。
  • 《赋得古原草送别》:通过草的生长与凋零,展现了生命的循环与人事的无常,两者在主题上有相似之处,但表达方式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纳兰性德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