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采桑子·九日
作者: 纳兰性德〔清代〕
深秋绝塞谁相忆,木叶萧萧。
乡路迢迢。
六曲屏山和梦遥。
佳时倍惜风光别,
不为登高。
只觉魂销。
南雁归时更寂寥。
白话文翻译:
在深秋的荒凉之地,谁能在此时想念我呢?树叶在风中纷纷落下,
乡间的小路显得遥远而漫长。
六曲屏山的梦境似乎更为遥远。
在这美好的时光里,我更加珍惜与风光的别离,
并不是因为登高远望,而是感到心灵的愁苦。
南归的大雁飞回时,心中更感寂寥。
注释:
- 绝塞:意为偏远荒凉的地方。
- 萧萧:形容树叶落下的声音,带有凄凉之感。
- 迢迢:形容距离远,路途漫长。
- 屏山:指山间的景色,隐喻梦境的遥远。
- 佳时:美好的时光。
- 登高:指秋天登高望远的习俗,通常在重阳节进行。
- 魂销:心灵感到消磨、忧伤。
- 南雁:指南飞的大雁,象征离别与孤寂。
典故解析:
“九日”指的是重阳节,传统上人们在这一天有登高、赏菊、饮酒的习俗。诗中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以及对亲人朋友的思念。纳兰性德的作品常常融入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表现出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情感。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满族人,清代著名词人,因其才情出众而受到赞誉,作品多以抒情见长。
-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清代重阳节前后,表现了诗人对深秋季节的感慨,以及对亲友的怀念,反映出他内心的孤寂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诗歌鉴赏:
《采桑子·九日》以深秋的景象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亲情与友情的思念。诗开篇提到“深秋绝塞”,这不仅描绘了季节的寒冷与孤寂,也暗示了作者内心的孤独。接着,“木叶萧萧”进一步渲染了凄凉的氛围,仿佛在诉说着落叶的无情与时光的流逝。
作者通过“乡路迢迢”的描绘,表现出对故乡的思念,乡路的遥远象征着与亲人之间的距离,内心的孤寂感愈发显现。接下来的“六曲屏山和梦遥”则以梦境的遥远,传达出对美好时光的向往与不舍。尤其是“佳时倍惜风光别”,表达了对即将离别的深切感慨,似乎在诉说着对逝去时光的惋惜。
整首诗在情感上深入人心,既有个人的孤独感,又有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展现了深厚的人文情怀与自然景象的融合。结尾处“南雁归时更寂寥”,不仅点明了主题,也将孤独的情感推向高潮,令人感受到深秋的萧瑟与无奈。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深秋绝塞谁相忆”:在偏远的深秋,谁会来想念我呢?
- “木叶萧萧”:树叶在风中纷纷落下,带来萧瑟之感。
- “乡路迢迢”:乡间的小路显得遥远而漫长,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 “六曲屏山和梦遥”:六曲屏山的景象在梦中显得遥远,暗示作者的心境。
- “佳时倍惜风光别”:在美好的时光里,更加珍惜与风光的告别。
- “不为登高”:不是为了登高远望,而是感受到内心的愁苦。
- “只觉魂销”:内心愁苦得如同灵魂被消磨。
- “南雁归时更寂寥”:南飞的大雁归来时,心中感到更加孤寂。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秋天的景象与内心的孤寂相结合。
- 拟人:树叶的萧瑟传达情感,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特征。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
主题思想: 本诗主要表达了对故乡和亲友的思念,以及对美好时光流逝的惋惜,情感真挚而深沉,体现了作者的孤独与对生命的思考。
意象分析:
- 木叶: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乡路:代表思乡之情,象征着归属感与牵挂。
- 南雁:代表离别与孤独,象征着归去与生命的轮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绝塞”指的是: A. 偏远的地方
B. 繁华的市镇
C. 广阔的海洋
D. 美丽的花园 -
“乡路迢迢”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惆怅
C. 兴奋
D. 无聊 -
“南雁归时更寂寥”中,南雁象征的是: A. 亲情
B. 离别与孤独
C. 快乐时光
D. 友谊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但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细腻描写。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探讨了生命的无常与离别的悲伤,情感深邃且富有哲理。
参考资料:
- 《纳兰性德全集》
- 《清代词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