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金坛遇刘宰》

时间: 2025-04-28 20:08:32

故人逢傲吏,问驿下西关。

制锦谁能似,鸣琴尔自闲。

京江三国地,斗野五州山。

去矣繁霜鬓,烟波照白纶。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故人逢傲吏,问驿下西关。
制锦谁能似,鸣琴尔自闲。
京江三国地,斗野五州山。
去矣繁霜鬓,烟波照白纶。

白话文翻译:

老朋友遇见了傲慢的官吏,我在驿站下问询西关的情况。
谁能制作出如此精美的锦缎呢?弹琴的你自得其乐,悠然自得。
这里是京江与三国故事的地方,周围是五州的山岳。
我已经离去,白发苍苍,烟波浩渺中映照着我的白纶。

注释:

  • 故人:老朋友。
  • :遇见。
  • 傲吏:傲慢的官吏。
  • 驿:驿站,古代供行人中途休息的地方。
  • 制锦:制作锦缎,形容精美的工艺。
  • 鸣琴:弹琴,象征悠闲的生活。
  • 京江:指京口江边,历史上与三国有关的地方。
  • 斗野:形容广阔的野外。
  • 繁霜鬓:形容白发苍苍。
  • 烟波:烟雾笼罩的水面,形容宁静的自然景象。
  • 白纶:白色的丝绸,象征着诗人的身份或心境。

典故解析:

  • 三国:指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国时期,代表着英雄豪杰、智勇之计的故事,反映了历史的悲壮与复杂。
  • 京江:历史上为重要的交通要道,承载着许多历史故事与文化传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区仕衡,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人文关怀,风格多样,常结合自然景物与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诗人旅途中,偶遇老友,借此抒发对生活的感悟与对友谊的珍惜,反映出对往昔岁月的怀念与对人生变迁的哲思。

诗歌鉴赏:

《过金坛遇刘宰》是一首富有生活气息和哲理思考的诗作。诗人在旅途中偶遇老友刘宰,诗的开头便以“故人逢傲吏”引入,展现出一种生活的真实感受,似乎在暗示当时官场的傲慢与冷漠。接着“问驿下西关”则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细节的关注,体现了他与友人间的深厚情谊。

“制锦谁能似,鸣琴尔自闲”中,诗人以锦缎和琴声作为对比,表达了对精致生活的向往,以及在繁忙世俗中寻求一份宁静的渴望。尤其是“鸣琴”的意象,传递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

后半部分“京江三国地,斗野五州山”,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色,还引发了对历史的思考,既有壮丽的山河,也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展现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最后两句“去矣繁霜鬓,烟波照白纶”则是对时光流逝的感慨,白发苍苍,映照出人生的无常与沧桑。整体来看,诗歌通过对自然、历史与友谊的交织,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深刻思考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故人逢傲吏:开篇直接描绘了与老朋友的重逢,暗示社会的冷漠。
  • 问驿下西关:显示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心,体现出友谊的珍贵。
  • 制锦谁能似:以锦缎作为象征,表达对人世间美好的向往。
  • 鸣琴尔自闲:表明在繁忙生活中寻求宁静的心境。
  • 京江三国地:历史与地理的结合,展示文化传承。
  • 斗野五州山:描绘壮丽的山河,表现出诗人豪情。
  • 去矣繁霜鬓:反映人生的变化,感叹时光流逝。
  • 烟波照白纶:结尾的意象,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平静与淡泊。

修辞手法:

  • 对仗:诗句之间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借景抒情:通过自然景色表达个人情感,增强了诗的意境。

主题思想:诗歌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对生活的思考,以及对自然与历史的热爱,展示了诗人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宁静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故人:象征友谊与回忆。
  • :象征美好与奢华。
  • :象征悠闲与内心平静。
  • 京江:历史与文化的象征。
  • 烟波:自然的宁静与人生的沉思。
  • 白纶:人生的沧桑与淡泊。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傲吏”指的是: A. 友人
    B. 官吏
    C. 诗人

  2. “鸣琴尔自闲”中“鸣琴”所表达的意境是: A. 繁忙
    B. 悠闲
    C. 忧愁

  3. 诗中提到的“京江”主要指的是: A. 风景
    B. 历史故事
    C. 交通要道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夜泊牛津怀古》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区仕衡的《过金坛遇刘宰》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通过自然描绘表达个人情感,但前者更侧重于友谊的珍惜,后者则表现出对山水的深刻感受。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诗经与汉乐府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