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黄河》

时间: 2025-04-29 10:06:29

谁开昆仑源,流出混沌河。

积雨飞作风,惊龙喷为波。

湘瑟飕飗弦,越宾呜咽歌。

有恨不可洗,虚此来经过。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泛黄河
作者:孟郊

谁开昆仑源,流出混沌河。
积雨飞作风,惊龙喷为波。
湘瑟飕飗弦,越宾呜咽歌。
有恨不可洗,虚此来经过。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在问:是谁开启了昆仑山的源头,流出了混沌的河流呢?积雨在空中化为狂风,惊动了龙,喷涌出波涛。湘江的瑟瑟琴声在飘荡,越地的宾客在哀唱。心中有些仇恨是无法洗清的,只能无奈地经过这一切。


注释:

字词注释:

  • 昆仑:古代神话中被认为是高山,也是神仙的居所。
  • 混沌:指未开化的状态,混乱不清的状态。
  • 积雨:指积聚的雨水,形象地描绘雨水。
  • 惊龙:形象地描绘风势猛烈,仿佛惊动了龙。
  • 湘瑟:湘地的瑟,指一种古代乐器。
  • 越宾:指越地的客人,代表南方的文化。
  • 不可洗:无法洗净的仇恨。

典故解析:

  • 昆仑: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昆仑山是神圣的象征,常被视为天与地之间的界限。
  • 混沌河:是指未分化的世界,蕴含着宇宙的起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孟郊(751年-814年),字东野,唐代诗人,以诗歌形式独特、情感真挚而闻名。他早年生活困苦,经历磨难,对社会的感受深刻,作品多反映人生的艰辛与对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

《泛黄河》创作于诗人对黄河的思考和感悟中,表达了对生命起源、历史的追问,以及对情感的无奈与执着。诗中通过自然景象引入个人情感,展现了广阔的历史视野。


诗歌鉴赏:

《泛黄河》是一首融合了自然景观与内心情感的诗作,展现了孟郊对生命源头的深刻思考。开篇以“谁开昆仑源”发问,瞬间引人入胜,激发读者的探索欲望,昆仑不仅是地理象征,更是文化与人文精神的源泉。接下来,诗人通过“积雨飞作风”描绘了自然界的力量,风与雨交织,似乎在诉说着生命的激荡和变化。

“惊龙喷为波”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动感,仿佛在描绘一场气势磅礴的自然景观,象征着生命的奔腾与狂野。而“湘瑟飕飗弦,越宾呜咽歌”则展示了文化的交融与情感的流淌,湘地的音乐与越地的歌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丰富多彩的画面。

最后一句“有恨不可洗,虚此来经过”则让整首诗升华至情感的深度,表达了对过往经历的无奈与无可奈何,仇恨与痛苦是无法冲刷的。诗人在自然与情感的结合中,显露出生命的无常与深邃,使得整首诗充满哲理与思考的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谁开昆仑源:以疑问句引入,开启了对自然与生命根源的思考。
  2. 流出混沌河:描绘了宇宙的起源,暗示生命的复杂与混沌。
  3. 积雨飞作风:表现了自然界的动态变化,象征着生命的起伏。
  4. 惊龙喷为波:增强了自然的力量,表现出震撼与激烈的情感。
  5. 湘瑟飕飗弦:引入音乐意象,表现文化的丰富性。
  6. 越宾呜咽歌:营造出一种哀伤的氛围,反映出情感的共鸣。
  7. 有恨不可洗:概括了情感的无奈,暗示无法释怀的痛苦。
  8. 虚此来经过:表达了对往事的反思与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以“昆仑源”与“混沌河”比喻生命的源头与复杂性。
  • 拟人:将龙与波拟人化,增强了情感的表现力。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有明显的对仗,使得语言更加优美流畅。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自然、生命与情感展开,探讨了人生的复杂与无奈,展现了诗人对生命起源的思考,对过往经历的感慨,以及对情感的执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昆仑:象征着高贵与神秘,也代表着生命的源头。
  • 混沌:象征着未开化的状态,暗含生命的复杂性。
  • :代表着力量与动荡,象征着生命的激荡。
  • 湘瑟与越宾:象征着文化的交流与情感的共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泛黄河》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杜甫
    C. 孟郊
    D. 白居易

  2. 诗中提到的“昆仑”指的是什么? A. 一座城市
    B. 一条河流
    C. 一座高山
    D. 一片森林

  3. “有恨不可洗”的意思是什么? A. 恨意可以化解
    B. 无法洗净的仇恨
    C. 恨意随风消散
    D. 仇恨是短暂的

答案:

  1. C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早发白帝城》(李白):同样描绘自然景观与情感交织的诗作。
  • 《登高》(杜甫):反映人生苦难与自然景色的结合。

诗词对比:

  • 《静夜思》(李白)与《泛黄河》:两者都涉及自然与情感,但前者更侧重于思乡情怀,而后者则探讨生命的复杂与无奈。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孟郊与他的诗歌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