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崔寅亮下第》
时间: 2025-01-26 01:41:1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别崔寅亮下第
孟郊 〔唐代〕
天地唯一气,用之自偏颇。
忧人成苦吟,达士为高歌。
君子识不浅,桂枝忧更多。
岁晏期攀折,时归且婆娑。
素质如削玉,清词若倾河。
虬龙未化时,鱼鳖同一波。
去矣当自适,故乡饶薜萝。
白话文翻译:
天地之间的气息是独一无二的,但我们使用时却常常偏颇。那些忧虑的人在苦苦吟唱,而那些高尚的人则在高声歌唱。君子见识广博,然而对桂树的忧虑却更多。即使年末时节,也要攀折相思,归来的时候却是轻盈舞蹈。你的素质如同被削平的玉石,清新的言辞如同倾泻而下的河水。虬龙尚未化身之时,鱼和鳖却同在一波之中。离开了就要自得其乐,故乡的藤萝让人感到丰盈。
注释:
- 天地唯一气:指天地间的气息是独特的,暗指自然的规律。
- 用之自偏颇:使用气息时,人的看法往往偏颇。
- 忧人成苦吟:忧虑的人常常沉浸在悲伤的吟唱中。
- 达士为高歌:高尚的人则以歌声表达自己的情怀。
- 桂枝:象征高洁的君子。
- 岁晏:年末,指时间的流逝。
- 素质如削玉:形容人的品德如同精雕细琢的玉石。
- 清词若倾河:比喻言辞清新流畅。
- 虬龙:未化的龙,象征尚未成才的年轻人。
- 故乡饶薜萝:故乡充满了藤萝,象征着自然的丰盈与温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孟郊(751年-814年),字东野,号孟东野,唐代诗人。他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而著称。孟郊在诗歌中常常表达对人生的感慨和对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
《送别崔寅亮下第》创作于孟郊与崔寅亮分别之际,反映了作者对朋友的不舍与对人生的思考。同时,借由送别之情,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的感慨,蕴含了丰富的情感与哲理。
诗歌鉴赏:
《送别崔寅亮下第》是一首充满哲理与人文关怀的送别诗。全诗通过对比忧虑与高歌、偏颇与清新等不同情感,展现了人生的复杂与多样。诗中提到“天地唯一气”,暗示自然的独特与人心的局限,反映了孟郊对人情世态的深刻理解。接着,诗人描绘了忧虑者的苦吟与达士的高歌,展现了人们在生活中的不同选择与态度。尤其是“素质如削玉,清词若倾河”两句,巧妙地将人的品德与言辞的清新并置,传达了对高尚品德的向往。
此外,最后两句“去矣当自适,故乡饶薜萝”则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与归属,尽管人生旅途充满变数,但故乡永远是心灵的归宿。整首诗语言简练而意蕴深远,情感真挚,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天地唯一气:强调自然的独特。
- 用之自偏颇:人对自然的理解往往不全面。
- 忧人成苦吟:表达了忧虑与孤独的情感。
- 达士为高歌:理想与情操的体现。
- 君子识不浅:君子的学识广博。
- 桂枝忧更多:桂树的忧虑象征理想的追求。
- 岁晏期攀折:年末时节的思念。
- 时归且婆娑:归来时的轻松与优雅。
- 素质如削玉:人的品质如同美玉。
- 清词若倾河:言辞流畅自然。
- 虬龙未化时:年轻人尚未成才的状态。
- 鱼鳖同一波:社会的共同命运。
- 去矣当自适:离开后要自得其乐。
- 故乡饶薜萝:故乡的丰盈象征温暖。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素质如削玉”比喻人的品德高洁。
- 对仗:如“忧人成苦吟,达士为高歌”形成鲜明对比。
- 排比:整首诗有多处排比的手法,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送别的主题,表达了人生的无常与对理想的追求,同时也流露出对故乡的思念与眷恋,体现了孟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桂枝:象征高洁与理想。
- 素质:代表人的品德与内涵。
- 薜萝:故乡的丰盈与温暖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忧人成苦吟”是指什么? A. 忧虑者的悲伤
B. 快乐者的欢笑
C. 旅行者的游子
答案:A -
“素质如削玉”中的“玉”象征什么? A. 财富
B. 品德
C. 友情
答案:B -
整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友情
B. 理想与现实
C. 自然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李白《送友人》
诗词对比:
- 孟郊与李白的送别诗都强调了对友情的珍视,但孟郊更侧重于内心的忧虑与哲理思考,而李白则表现出一种豪放与洒脱的情感风格。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古诗词鉴赏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