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莫唱阳关,风流公子方终宴。
秦山禹甸。缥缈真奇观。
北望平原,落日山衔半。
孤帆远。我歌君乱。
一送西飞雁。
白话文翻译:
不要再唱那《阳关三叠》了,风流的公子们方才结束宴席。
秦山和禹甸,都是缥缈而奇特的景观。
向北望去,平原上落日正好挂在山头一半。
孤帆远去,我的歌声使你心乱。
一只雁飞向西方,我向你送别。
注释:
- 阳关:指《阳关三叠》,古代著名的离别曲,暗示离别的悲伤。
- 风流公子:形容风雅洒脱的年轻人。
- 秦山、禹甸:古代地名,象征着美丽的山水风光。
- 缥缈:形容景象虚幻而美丽。
- 孤帆:指单独的船只,象征离别与孤独。
- 西飞雁:指向西方迁徙的雁,常被用作送别的意象。
典故解析:
- 《阳关三叠》:源于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后成为离别时常用的乐曲,寓意深厚的情感。
- 秦山与禹甸:二者皆为古代的名山大川,代表着中国古代的神话与历史。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主张“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作品风格多样,兼具豪放与细腻。
创作背景:该诗作于苏轼被贬黄州时期,诗中表达了对友人的送别之情,渗透着对人生的思考与对自然的感悟。
诗歌鉴赏:
此诗以送别为主题,表现了在宴席结束时的轻松氛围与离别的惆怅。开头的“莫唱阳关”引出一种不舍的情感,似乎在说,虽然宴会结束,但不应再提离别的悲伤。接下来的描绘秦山与禹甸,展现了自然的美丽,反衬出人事的无常与短暂。尤其是“孤帆远,我歌君乱”,诗人通过孤帆来象征离别,表达了自己对于友人的牵挂与不舍。落日的意象更是融入了时间的流逝,给人以无尽的惆怅。整首诗在景与情的交织中,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哀愁与对美好时光的留恋。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莫唱阳关,风流公子方终宴。”:表达对即将离别的感慨,宴席虽已结束,但离别的悲伤不应再被提起。
- “秦山禹甸。缥缈真奇观。”:描绘美丽的自然景观,营造出一种超脱的氛围。
- “北望平原,落日山衔半。”:通过落日的意象,展现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孤帆远。我歌君乱。”:孤独的船只象征离别,诗人用歌声表达对友人的思念。
- “一送西飞雁。”:以雁的迁徙为送别的象征,表达着友情的永存。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孤帆比作离别,形象生动。
- 对仗:上下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美的描写与对离别情感的表达,揭示了人生的短暂与珍惜当下的哲理。
意象分析:
- 阳关:离别的象征,承载着情感。
- 孤帆:孤独与旅途,代表人生的孤独感。
- 西飞雁:迁徙与离别,再次强调不舍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莫唱阳关”中的“阳关”指代什么? A. 一种乐器
B. 一首乐曲
C. 一种饮品
D. 一座山 -
诗中提到的“孤帆”象征什么? A. 自由
B. 离别
C. 丰收
D. 酒宴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送友人》
- 王之涣《登鹳雀楼》
诗词对比:
- 苏轼的《点绛唇·再和送钱公永》与李白《送友人》同为送别诗,但苏轼更注重自然景观与情感的融合,而李白则强调友情的深厚与离别的悲伤。
参考资料:
- 《苏轼诗词集》
- 《宋代文学概论》
- 《中国古典诗词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