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五日二首 其二》

时间: 2025-01-10 23:05:27

何处觅新秋?

萧然北台上。

秋来未云几,风日已清亮。

云间耸孤翠,林表浮远涨。

新枣渐堪剥,晚瓜犹可饷。

西风送落日,万窍含悽怆。

念当急行乐,白发不汝放。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何处觅新秋?萧然北台上。
秋来未云几,风日已清亮。
云间耸孤翠,林表浮远涨。
新枣渐堪剥,晚瓜犹可饷。
西风送落日,万窍含悽怆。
念当急行乐,白发不汝放。

白话文翻译:

哪里去寻找新的秋天呢?在萧瑟的北台上。
秋天尚未到来几日,风和日子已经清朗明亮。
云间高耸着孤独的青翠,林外的景色远远地浮现。
新枣渐渐可以剥开,晚熟的瓜果依然可以享用。
西风送走了落日,万物都流露出惆怅。
我想要急于享受乐趣,白发却不允许我放松。

注释:

  • 何处觅新秋:何处寻找新的秋天。
  • 萧然:形容景象的冷清与落寞。
  • 北台:指地名,可能是北方的某个高台。
  • 云间耸孤翠:在云之间高耸着一片孤独的青翠山峰。
  • 新枣渐堪剥:新成熟的枣子已经可以剥开。
  • 晚瓜犹可饷:晚季的瓜果依然可以作为食物。
  • 万窍含悽怆:万物都显露出悲伤与惆怅的情感。
  • 白发不汝放:白发提醒我不要放纵自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涵盖诗、文、词等多个领域。苏轼的一生经历了多次政治波折,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的态度,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影响了后世。

创作背景

《七月五日二首》是苏轼在一次出游时所作,反映了他对时光流逝和人生无常的感慨。此时正值初秋,诗人面对渐渐成熟的果实与即将逝去的夏日,心中涌起了对人生的思考与惆怅。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新的意象和深邃的情感描绘了初秋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感受。开头的“何处觅新秋”,直接引入主题,表达了对秋天到来的期待与寻找。接下来的描写则通过细腻的观察,刻画出清朗的风日、孤翠的山峰、成熟的果实等自然景象,展现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氛围。

然而,诗人并未满足于表面的自然美,随着“西风送落日”的出现,情感的基调开始转向忧伤与惆怅。这里的“万窍含悽怆”更是将秋天的清冷与人心的孤寂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最后一联“念当急行乐,白发不汝放”则表现了诗人对生命短暂的深刻感悟,强调了享受当下的重要性,虽有白发在提醒,却依然希望抓住快乐的瞬间。

整首诗在意象上表现出秋天的清新与凋零的对比,在情感上则展现了对生命的珍惜与对过往的怀念,充满了哲理意味,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何处觅新秋:引入诗人对秋天的追寻,暗示内心的渴望。
  2. 萧然北台上:描绘一种清冷的环境,设置了诗的情境。
  3. 秋来未云几:秋天尚未来临,表现出对时光流逝的关注。
  4. 风日已清亮:虽然秋未至,但风和日光已经显得清新明亮。
  5. 云间耸孤翠:描绘高耸的山峰,表现孤独的美感。
  6. 林表浮远涨:远处的景色如波浪般浮现,增添了层次感。
  7. 新枣渐堪剥:新鲜的果实,暗示生命的丰盈。
  8. 晚瓜犹可饷:晚季的果实依旧可以享用,象征着人生的余味。
  9. 西风送落日:西风带走落日,暗示时间的流逝。
  10. 万窍含悽怆:万物流露的惆怅,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感慨。
  11. 念当急行乐:呼唤抓住快乐的时光。
  12. 白发不汝放:白发象征衰老,提醒人们不要忽视生命的短暂。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万窍含悽怆”将自然与情感结合,生动形象。
  • 对仗:整首诗在句子结构上均衡,体现了工整的对仗美。
  • 拟人:通过“西风送落日”,赋予自然以情感,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秋天的感慨与对人生的思考。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对当下快乐的渴望,反映了诗人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对生命的珍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天:象征着成熟、收获与生命的转折。
  • 北台:代表一种孤独与清冷的环境。
  • 孤翠:象征着孤独的美,反映出诗人的内心感受。
  • 新枣与晚瓜:象征着生命的丰盈与享受的余韵。
  • 西风与落日:代表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何处觅新秋”意思是: A. 寻找新的秋天
    B. 寻找新朋友
    C. 寻找新地方
    答案:A

  2. “西风送落日”中“西风”象征: A. 快乐
    B. 时间流逝
    C. 孤独
    答案:B

  3. 诗的主题是: A. 生活的美好
    B. 对时间的感慨与珍惜
    C. 自然的描绘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将苏轼的这首诗与李白的《将进酒》进行对比。两首诗都表现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但苏轼更侧重于内心的惆怅与对自然的细腻观察,而李白则强调了对人生的豪放与享乐。两者在情感表达上有明显差异,反映了不同的诗人个性与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苏轼诗文集》
  • 《宋代文学与文化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