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苏轼的《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
湖面初惊片片飞,樽前吹折最繁枝。
何人会得春风意,怕见梅黄雨细时。
白话文翻译:
湖面上初升起的微风,掀起了片片飞舞的梅花瓣;
酒樽前的梅树,最繁茂的枝条被风吹折。
谁能真正领悟春风的意境,
却又害怕在细雨中看到梅花的黄叶?
注释:
字词注释:
- 湖面:湖的表面,指这里的景象。
- 初惊:刚刚受到惊动,形容风动水面。
- 片片飞:指梅花瓣在风中纷飞的样子。
- 樽前:酒樽前,指饮酒时的场景。
- 春风意:春天的风所传达的情意。
- 梅黄:梅花的黄叶,暗指梅花凋零。
- 雨细时:细雨稀疏的时刻。
典故解析:
梅花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常作为高洁、坚韧的象征,尤其是在寒冬腊月中仍傲然绽放。苏轼的诗中提及梅花,表达了对春天的渴望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风格豪放,情感真挚,擅长描绘自然景物,传达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苏轼被贬期间,正值梅花盛开的季节。诗人借梅花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思考与情感,反映了他在困境中仍保持乐观的态度。
诗歌鉴赏:
苏轼的《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是对梅花的深情描绘,诗中采用了细腻的自然描写与丰富的情感交融。首句“湖面初惊片片飞”描写了春风拂动湖面的瞬间,映衬出梅花瓣轻盈飞舞的美丽景象,给人以生动的视觉感受。第二句“樽前吹折最繁枝”则通过酒樽前的梅树,展现了春风的力量与生命的脆弱,暗示着人世间的无常。
接下来的“何人会得春风意”表达了对春天的思考与感悟,春天的意象不仅仅是温暖的气候,更是生命的希望。然而最后一句“怕见梅黄雨细时”则流露出一丝惆怅,怕在细雨中见到梅花凋零的悲凉,象征着对美好事物失去的恐惧。
整首诗情景交融,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反思,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湖面初惊片片飞:描绘了湖面因风而起波纹,梅花瓣随风飞舞,生动形象,给人以动感。
- 樽前吹折最繁枝:酒樽前的梅树,象征着生活的享受与自然的美,繁盛的枝条被风吹折,暗示生命的脆弱。
- 何人会得春风意:问句引发思考,谁能真正理解春天所带来的意义,表现出对生命、时间的感悟与追问。
- 怕见梅黄雨细时:在细雨中看到梅花的黄叶,显露出对美好瞬间逝去的无奈与惋惜。
修辞手法:
- 比喻:梅花象征着坚韧与高洁。
- 拟人:春风被赋予情感,似乎在传递某种意境。
- 对仗:上下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对梅花的描绘,表达了对春天的渴望与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展现了自然与人生的深刻联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梅花:象征坚韧、高洁。
- 湖面:自然的宁静与变化。
- 春风:生命与希望的象征。
- 细雨:象征忧伤与时间的流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湖面初惊片片飞”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象?
- A. 夏季
- B. 秋季
- C. 春季
- D. 冬季
-
“怕见梅黄雨细时”这句话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 A. 快乐
- B. 惆怅
- C. 愤怒
- D. 疲惫
-
诗中的“樽前”指的是什么?
- A. 桌子
- B. 酒樽
- C. 椅子
- D. 河流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饮酒》:同样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与人生哲思。
- 李白的《月下独酌》:通过酒与月亮的意象,展现孤独与高洁。
诗词对比:
- 比较苏轼的《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与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均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感慨,但苏轼更加强调自然与生命的联系,而李清照则更注重情感的细腻。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苏轼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