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邮陈直躬处士画雁二首》
时间: 2025-01-10 22:47:4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高邮陈直躬处士画雁二首
作者:苏轼
野雁见人时,未起意先改。
君従何处看,得此无人态。
无乃槁木形,人禽两自在。
北风振枯苇,微雪落璀璀。
惨淡云水昏,晶荧沙砾碎。
弋人怅何慕,一举渺江海。
众禽事纷争,野雁独闲洁。
徐行意自得,俯仰苦有节。
我衰寄江湖,老伴杂鹅鸭。
作书问陈子,晓景画苕霅。
依依聚圆沙,稍稍动斜月。
先鸣独鼓翅,吹乱芦花雪。
白话文翻译
当野雁看到人时,心意未动,便已经改变了形态。你从何处观察,才能看见这样的无人态?难道它们就像枯木一样,人与鸟各自自在?北风摇动着枯苇,细雪如星星般落下。惨淡的云水模糊,晶莹的沙砾破碎。猎人为什么怅惘呢?一举之间,渺小如江海。众多鸟类争斗不休,野雁却独自闲适洁净。它悠然自得,俯仰之间有着难得的节操。我老了,寄居在江湖,伴着杂乱的鹅和鸭。写信问陈子,晨光中画着苕溪。依依的小沙滩上,斜月映照着微微的波动。先鸣的野雁独自在空中拍翅,吹乱了芦花上的雪。
注释
- 槁木:枯木,象征无生气的状态。
- 弋人:猎人,特指用弓箭捕鸟的人。
- 晓景:清晨的景色。
- 苕霅:苕溪,苏轼的故乡,指代生长在水边的植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他的诗词作品广泛流传,风格多样,既有豪放的气概,也有细腻的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苏轼被贬至黄州时期,他在艰难的生活中,常以自然和动物为题材,表达自我情感和对自由的渴望。画雁的题材,可能源于他对野生鸟类的喜爱,以及对自然的观察。
诗歌鉴赏
苏轼的《高邮陈直躬处士画雁二首》以野雁为主线,描绘了一个清冷、孤独而又自得其乐的景象。诗中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透过野雁的形态变化,揭示了生命的无常与自在。诗人在寒风与微雪中,感受到自然的惨淡与美丽,表达了自我对自由与宁静的向往。
诗中通过“君从何处看,得此无人态”,让读者思考观察的视角与人与自然的关系。野雁的悠闲与猎人的茫然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赞美。苏轼的语言简单而富有哲理,意象丰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野雁见人时,未起意先改:野雁在看到人类时,虽然未曾起飞,但形态已然改变,表现出对环境的敏感。
- 君従何处看,得此无人态:你从何处观察,才能看到这样的自然状态,传达出一种孤独的观察角度。
- 无乃槁木形,人禽两自在:难道它们就像枯木一样,人与禽类各自安然自得,强调了生命的独立性。
- 北风振枯苇,微雪落璀璀:北风吹动枯苇,细雪如星星般落下,营造出一种冷清而美丽的景象。
- 惨淡云水昏,晶荧沙砾碎:惨淡的云水,模糊而昏暗,晶莹的沙砾在微光中破碎,表现出孤独与细腻的情感。
- 弋人怅何慕,一举渺江海:猎人为何感到惆怅?一举之间的渺小感,反映出生命的无力感。
- 众禽事纷争,野雁独闲洁:众多鸟类争斗,而野雁却独自悠闲,体现出一种超然的态度。
- 徐行意自得,俯仰苦有节:野雁慢慢行走,自得其乐,俯仰之间保持着节操,表现出一种独立的精神。
- 我衰寄江湖,老伴杂鹅鸭:我已衰老,寄居在江湖,周围都是杂乱的鹅鸭,反映出诗人的孤独感。
- 作书问陈子,晓景画苕霅:写信问候友人陈直躬,晨光中画下苕溪的景象,表达对友人的思念。
- 依依聚圆沙,稍稍动斜月:小沙滩上依依的景象,斜月映照着微波,描绘出静谧的自然。
- 先鸣独鼓翅,吹乱芦花雪:野雁拍翅先鸣,吹乱了芦花上的雪,表现出一种动静结合的美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野雁比作槁木,强调其自在与无忧。
- 对仗:上下句对称,增强了诗句的节奏感。
- 拟人:给野雁赋予了人类的情感,使其形象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苏轼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在纷繁的人世间,野雁的独立与闲适成为诗人内心渴望的象征,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野雁:象征自由、独立与自然的生灵。
- 北风:象征冷清与荒凉的环境。
- 微雪:象征生命的脆弱与美丽。
- 江湖:象征生活的漂泊与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槁木”象征什么? A. 生机勃勃
B. 自由自在
C. 无生气的状态
D. 丰富的生命 -
填空题:诗中“众禽事纷争,野雁独__”表达了什么?
-
判断题:苏轼在诗中表现了对猎人的同情。 (对/错)
答案
- C
- 闲洁
- 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的诗作,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 《渔舟唱晚》:张志和的诗作,描绘了渔民的悠闲生活。
诗词对比
- 《将进酒》:李白的豪放与苏轼的闲适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不同的人生态度。
参考资料
- 《苏轼全集》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