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邓忠毅公》

时间: 2025-02-04 16:22:47

光禄来知永丰日,誓平贼垒救生灵。

关弓马上眦全裂,遗剑床头血尚腥。

死处英灵为厉鬼,平昔肝胆照雷霆。

蜀中故有三贤庙,张邓如今却并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光禄来知永丰日,
誓平贼垒救生灵。
关弓马上眦全裂,
遗剑床头血尚腥。
死处英灵为厉鬼,
平昔肝胆照雷霆。
蜀中故有三贤庙,
张邓如今却并称。

白话文翻译:

光禄大夫在永丰的日子里,
发誓要平定贼寇,拯救百姓的生命。
在战场上,弓箭拉得紧张,眼睛都快裂开;
遗留下的剑在床头,血迹仍然鲜红。
死去的英灵化为厉鬼,
以往他们的肝胆如雷霆般照耀。
蜀中原本有三贤庙,
如今张邓两位英雄却并肩被誉。

注释:

  • 光禄:古代官名,负责管理宫廷的饮食及礼仪。
  • 永丰:地名,可能指的是某个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点。
  • 贼垒:指敌人或叛乱者的营地。
  • :眼角,指眼睛紧张到几乎要裂开的状态。
  • 遗剑:留下的剑,暗指战斗的痕迹。
  • 厉鬼:指死去的英灵,通常认为这些英灵在战斗中未能得到安息。
  • 肝胆:形容人的忠诚和勇气。
  • 雷霆:象征力量和威严。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纯素(约1450-1520),明代诗人,字景云,号澹然,江苏人。其诗风清新,常表达对时事的关切及对英雄的赞美。作品涉及广泛,包括山水、咏怀、抒情等。

创作背景:

此诗是为了悼念邓忠毅公而作,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的背景。邓忠毅公可能是当时的一位英勇将领,为了保卫家国而战斗,最终英勇牺牲。

诗歌鉴赏:

《挽邓忠毅公》是一首充满英雄气概的悼亡诗,表达了作者对白忠毅公的敬仰与怀念之情。诗的开头通过“光禄来知永丰日”引入,提及光禄大夫的身份,暗示其高尚地位与责任感。接着,作者描绘了战斗的激烈场景,强调了忠勇将领在战斗中的决心与牺牲精神,展现出一种壮烈的气氛。

“死处英灵为厉鬼”一句,深刻揭示了战士们为国捐躯后化为厉鬼的悲壮,令人感叹。整首诗通过对比“蜀中故有三贤庙”与“张邓如今却并称”,强调了邓忠毅公与历史英杰的并列,显示出其在历史长河中的重要地位。

整体上,诗歌情感真挚,气势磅礴,成功地传达了对英雄的敬仰与追思,同时也反映了明代社会对忠诚与勇气的崇尚。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光禄来知永丰日:光禄大夫在永丰的日子里,象征着责任与使命。
  2. 誓平贼垒救生灵:发誓要平定敌寇,拯救百姓,表现出将领的忠心与勇气。
  3. 关弓马上眦全裂:形象描绘了战斗的紧张气氛,眼睛因专注而几乎要裂开。
  4. 遗剑床头血尚腥:遗留的剑在床头,血迹犹存,暗示战斗的血腥与残酷。
  5. 死处英灵为厉鬼:死去的英灵化为厉鬼,表达对牺牲者的哀悼。
  6. 平昔肝胆照雷霆:以往的忠诚与勇气如雷霆般照耀,彰显英雄的气概。
  7. 蜀中故有三贤庙:提到蜀地的三贤庙,表明历史上的英雄与现在的英雄并列。
  8. 张邓如今却并称:张邓两位英雄被并称,强调了邓忠毅公的重要性与历史地位。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对称工整,增强了韵律感,如“关弓马上”与“遗剑床头”。
  • 比喻:将忠诚与勇气比作雷霆,生动形象。
  • 夸张:通过“眦全裂”形象地表现出战斗时的紧张与激烈。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对邓忠毅公的悼念,表达了对忠诚与勇气的赞美,体现了明代社会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与怀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光禄:象征高尚的身份与责任。
  • 贼垒:象征敌人,代表社会动荡。
  • :象征战斗与牺牲。
  • 厉鬼:象征死去的英灵,承载着历史的悲壮。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邓忠毅公的身份是什么? A. 文士
    B. 将领
    C. 商人
    D. 官员

  2. 诗中提到的“蜀中故有三贤庙”是指什么? A. 祭祀英雄的庙宇
    B. 学校
    C. 市场
    D. 战场

  3. “眦全裂”主要表现了什么情绪? A. 喜悦
    B. 紧张
    C. 悲伤
    D. 疲惫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
  • 《出塞》王昌龄

诗词对比:

  • 《悼亡诗》与《挽邓忠毅公》:两者均表达对逝者的哀悼,但《悼亡诗》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而《挽邓忠毅公》则更强调对英雄气概的赞美和历史地位的肯定。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白纯素研究》
  • 《古诗词鉴赏方法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