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司农李葵孺先生得请赐乘传归粤赋此以祖其行 其一》

时间: 2025-01-27 03:31:34

帝里乡云拥去旌,官桥琼树接班荆。

还家客梦今堪惬,经国臣劳旧有名。

野驿析箠忘计日,金城留策绝呼庚。

相逢浪说忧边饷,为道狼烟已渐平。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大司农李葵孺先生得请赐乘传归粤赋此以祖其行 其一
作者:梁亭表 〔明代〕

帝里乡云拥去旌,
官桥琼树接班荆。
还家客梦今堪惬,
经国臣劳旧有名。
野驿析箠忘计日,
金城留策绝呼庚。
相逢浪说忧边饷,
为道狼烟已渐平。

白话文翻译:

在帝都的乡村,云彩环绕着旗帜离去,
官桥旁的琼树连接着班荆。
回到家乡,梦里已经是如此惬意,
为国效力的臣子,早已声名显赫。
在偏僻的驿站,忘记了日子计算,
在金城中留下的策略,已无声无息。
相逢时随便谈谈边疆的忧虑,
听闻战火已经渐渐平息。

注释:

  1. 帝里: 指的是京城,古代一般指长安或北京。
  2. 乡云: 乡间的云彩,表现出乡愁的情绪。
  3. 官桥琼树: 官桥是官府的桥,琼树指美丽的树木,象征繁华的景象。
  4. 班荆: 原指古代用荆条编制的物品,这里或指与朋友团聚的情景。
  5. 经国臣劳: 指为国家服务而辛劳的臣子,体现出对国家的责任感。
  6. 金城: 指坚固的城池,象征着安全和稳定。
  7. 狼烟: 战争时点燃的烟火,古时用以传递消息,象征战争的存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梁亭表(约1555-1620),明代诗人,原籍广东,后迁居江西。他以清新自然的诗风和对社会民生的关怀著称,作品多涉及乡愁、时事等主题。

创作背景:
此诗的创作是在李葵孺先生得到乘传归粤后,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国家局势的关注。诗人在经历了官场的辛劳后,回到家乡,感受到一种既亲切又复杂的情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结构上层次分明,意象丰富,情感真挚,展示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与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开篇的“帝里乡云拥去旌”即刻引入了乡愁的情感,通过“云”和“旌”这两个意象,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怀念。接下来描述了归途的美好与对过去的回忆,展现了一种温馨的气氛。

诗中“经国臣劳旧有名”点出了诗人曾经的辛劳与成就,表现了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而“相逢浪说忧边饷”则对比了个人情感与国家大事,显示了诗人在轻松的对话中流露出的对边疆战事的忧虑,突显出诗人深沉的家国情怀。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仅是一篇归乡的抒情诗,更是对时代背景的深刻反思,展现了诗人对个人与国家命运的思考,情感层次丰富,耐人寻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帝里乡云拥去旌: 描绘了从京城出发,乡村的景象,隐喻离别之情。
  2. 官桥琼树接班荆: 描绘归途的风光,表现家乡的美丽。
  3. 还家客梦今堪惬: 归乡的梦境令人愉悦,表达对故乡的向往。
  4. 经国臣劳旧有名: 回忆为国服务的辛苦,强调自己的成就。
  5. 野驿析箠忘计日: 在偏僻驿站的日子,忘却时间的流逝,表现悠然自得。
  6. 金城留策绝呼庚: 在金城中所留下的计策,已无声无息,象征往事的消逝。
  7. 相逢浪说忧边饷: 与人相逢时随便谈论边疆的忧虑,展现对国家大事的关注。
  8. 为道狼烟已渐平: 战争的狼烟逐渐平息,表达对未来的希望。

修辞手法:

  • 对仗: 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帝里乡云”与“官桥琼树”,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
  • 比喻: 通过“狼烟”比喻战争,生动传达出当时的社会状况。
  • 意象: 使用了乡村、官桥、金城等意象,构建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表达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乡愁与家国情怀。诗人在归乡的路上,既有对往昔辉煌的回忆,也有对未来的憧憬,情感真挚,耐人寻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乡云: 乡愁的象征,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2. 官桥琼树: 代表繁华美丽的故乡,充满生机。
  3. 金城: 象征着安全和稳定,代表国家的坚固。
  4. 狼烟: 战争的象征,传递着忧虑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帝里乡云”指的是哪里? A. 乡村 B. 京城 C. 海边 D. 山林
    答案:B

  2. 诗人对故乡的情感是: A. 怀念 B. 忘记 C. 无所谓 D. 厌恶
    答案:A

  3. “狼烟”在诗中象征什么? A. 火灾 B. 战争 C. 照明 D. 烟雾
    答案:B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 李白
  • 《登高》 - 杜甫
  • 《春望》 - 杜甫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大司农李葵孺先生得请赐乘传归粤赋此以祖其行 其一》: 两者均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但《静夜思》更为直接,情感更为浓烈;而《大司农李葵孺先生得请赐乘传归粤赋此以祖其行 其一》则在叙述中融入了对国家的思考,情感更为复杂。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梁亭表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