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城谒韩昌黎先生祠 其二》

时间: 2025-02-04 15:34:31

远韵悬今古,雄文泣鬼神。

从来香案吏,多作谪居人。

瘴疠江光冷,松杉庙貌新。

眉山堪接武,莫惜共沉沦。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凤城谒韩昌黎先生祠 其二
作者: 梁亭表 〔明代〕

远韵悬今古,雄文泣鬼神。
从来香案吏,多作谪居人。
瘴疠江光冷,松杉庙貌新。
眉山堪接武,莫惜共沉沦。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历史与现实的感慨。古老的韵味悬挂在今古之间,雄浑的文辞使鬼神都为之动容。历来在香案前的官员,多数都是被贬谪的人。瘴气弥漫的江水寒冷,庙宇松杉的外貌焕然一新。眉山的风景应与武功相接,但应珍惜这份共同的沉沦。

注释:

  • 远韵:指古诗的余韵,悬挂在今古之间。
  • 香案:祭祀用的香案,表示对先贤的尊敬。
  • :官员。
  • 谪居人:被贬谪到偏远地区的人。
  • 瘴疠:瘴气,指一些病虫引发的瘟疫。
  • :形容庙宇的外观焕然一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梁亭表,明代诗人,以其深邃的思想和高超的诗艺而著称。他的诗风兼具豪放与细腻,善于表达对历史的感慨与对现实的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梁亭表访问韩愈的祠堂之际,表达了他对韩愈的敬仰以及对身世沉浮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韩昌黎(韩愈)的纪念,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敬仰与现实的思索。开篇以“远韵悬今古”引出主题,表明古诗词的影响力超越时空,具有永恒的魅力。接着提到“雄文泣鬼神”,强调了韩愈的文学成就,甚至让鬼神也为之动容,显示出他作品的深远影响。

“从来香案吏,多作谪居人”一句,深刻反映了古往今来的文人命运,常常因直言敢谏而被贬谪,暗示了社会的无情与文人的悲哀。接下来的“瘴疠江光冷,松杉庙貌新”则描绘了诗人所见的环境,虽冷清却又新颖,似乎在暗示着历史的沉浮与变迁。

最后两句“眉山堪接武,莫惜共沉沦”则是对未来的思考,眉山与武功的相接,不仅仅是地理上的连接,更象征着文人精神的延续。“莫惜共沉沦”表达了对文人命运的宽容与理解,或许沉沦本是常态,值得珍惜的是那份对理想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远韵悬今古:古韵的影响超越了时间的界限。
  2. 雄文泣鬼神:韩愈的文辞气势磅礴,令鬼神感动。
  3. 从来香案吏:历来在香案前的官员,多为被贬之人。
  4. 多作谪居人:许多文人因直言而被贬谪,反映历史的残酷。
  5. 瘴疠江光冷:描绘瘴气弥漫、江水寒冷的环境。
  6. 松杉庙貌新:庙宇松柏环绕,外观焕然一新,象征着历史的延续。
  7. 眉山堪接武:眉山的美景与武功相接,传承文人的精神。
  8. 莫惜共沉沦:珍惜与文人共同沉沦的命运。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瘴疠江光冷,松杉庙貌新”,对仗工整。
  • 比喻:将文人命运比作沉沦,形象生动。
  • 排比:多句相似结构,增强节奏感。

主题思想:这首诗表达了对历史文人的敬仰与对现实无奈的思考,强调了文人的命运与社会的关系,反映了诗人对理想和追求的坚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香案:象征着对历史文人的敬仰。
  • 瘴疠:代表着现实的苦涩与无奈。
  • 松杉:象征着坚韧与不屈的精神。
  • 眉山:象征着理想与未来的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香案”指的是什么? A. 祭祀用的桌子
    B. 官员的办公室
    C. 书房
    D. 餐桌

  2. “雄文泣鬼神”中的“鬼神”指的是什么? A. 真实的鬼神
    B. 文人的灵魂
    C. 先贤的精神
    D. 自然的力量

  3. 诗中提到的“眉山”有什么象征意义? A. 历史遗迹
    B. 理想与未来
    C. 文人的归宿
    D. 自然风光

答案

  1. A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的诗作,表达对人生的感慨。
  • 《滕王阁序》:王勃的名篇,探讨历史与个人命运。

诗词对比

  • 《登高》与《凤城谒韩昌黎先生祠》:两者均表达了对历史的深思和个人命运的感慨,但《登高》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而《凤城谒韩昌黎先生祠》则更侧重于对历史人物的怀念与敬仰。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