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洲新亭熹名以昼寒紫微张公为书其额判院刘丈乃出新句辄次高韵二首 其一》

时间: 2025-01-25 18:12:21

闻说藤萝外,神龙旧所蟠。

擘开千丈峡,写尽一襟寒。

赏寄三杯酒,归投六尺竿。

若无诗律好,清绝不成欢。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闻说藤萝外,神龙旧所蟠。
擘开千丈峡,写尽一襟寒。
赏寄三杯酒,归投六尺竿。
若无诗律好,清绝不成欢。

白话文翻译:

听说藤萝之外,神龙曾在此盘踞。
撕开千丈深渊,写尽我心中的寒意。
寄情于三杯酒,归隐于六尺钓竿。
如果没有诗的韵律,清冷孤绝就无法成欢。

注释:

  • 藤萝:指藤蔓植物,常用来描绘自然环境。
  • 神龙:传说中的神兽,代表祥瑞和力量。
  • 擘开:撕开、划开。
  • 千丈峡:形容深邃的峡谷,暗示深刻的情感。
  • 一襟寒:表达内心的清冷与孤独。
  • 三杯酒:指饮酒,象征友情与情感的寄托。
  • 六尺竿:指钓鱼用的竿,代表隐居生活的乐趣。
  • 诗律:诗的韵律和规则。

典故解析:

  • 神龙:在古代文学中,神龙常被视为神秘和力量的象征,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与敬畏。
  • 三杯酒:古代文人常通过饮酒来抒发情感,寄托友谊与思绪。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朱熹(1130年-1200年),字仲明,号晦庵,南宋著名理学家、诗人、教育家。他的学说深刻影响了后世的儒学发展,尤其是在伦理道德和教育方面。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朱熹理学思想盛行的时期。他在诗中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态度的思考,体现了儒家思想与道家自然观的融合。

诗歌鉴赏:

朱熹的这首诗以自然为背景,通过描绘藤萝、神龙等意象,展现了人对自然与内心情感的深刻洞察。开篇的“闻说藤萝外”,引入了一个神秘的自然场景,紧接着的“神龙旧所蟠”则暗示了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的传承。随着诗句的发展,诗人从对自然的赞美转向了内心的抒发,“撕开千丈峡,写尽一襟寒”,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更是情感的宣泄,表达了内心的孤寂与寒冷。

后两句“赏寄三杯酒,归投六尺竿”则显露出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酒和钓竿象征着悠闲自得的生活态度,同时也寄托了对友情与美好生活的向往。最后一句“若无诗律好,清绝不成欢”则强调了诗歌的韵律与情感的重要性,表达了诗人对艺术的追求与对心灵快乐的思考。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朱熹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深邃的哲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闻说藤萝外:引入自然背景,暗示诗人与自然的关系。
  2. 神龙旧所蟠:通过神龙的意象,增加了诗句的神秘感和历史感。
  3. 擘开千丈峡:表达内心深邃的孤独感,展现了对人生的思考。
  4. 写尽一襟寒:将情感与自然景观紧密结合,增添了诗的情感深度。
  5. 赏寄三杯酒:酒成为情感的寄托,表现出酒的文化内涵。
  6. 归投六尺竿:暗示归隐生活的乐趣,体现了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7. 若无诗律好:强调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指出韵律的重要性。
  8. 清绝不成欢:表达了诗人对孤独与快乐的深刻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神龙与藤萝的描绘,象征着自然与历史的结合。
  • 对仗:如“千丈峡”和“一襟寒”,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通过自然描绘,赋予自然以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自然为背景,通过对孤独与隐逸生活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追求,强调了艺术与内心情感的紧密联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藤萝:象征自然的美好与神秘。
  • 神龙:代表力量与文化的传承。
  • 千丈峡:深邃的内心世界,隐喻孤独。
  • 三杯酒:友情、抒情的象征。
  • 六尺竿:隐逸生活的象征,代表宁静与自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神龙”象征什么?
    A. 力量
    B. 友谊
    C. 自然
    D. 历史

  2. “三杯酒”在诗中象征什么?
    A. 孤独
    B. 友情与抒情
    C. 自然
    D. 快乐

  3. 诗中提到的“六尺竿”代表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A. 忙碌
    B. 归隐与简单
    C. 繁华
    D. 压力

答案:

  1. A. 力量
  2. B. 友情与抒情
  3. B. 归隐与简单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比较朱熹的隐逸情怀与李白的豪情,展现了不同风格与情感表达的差异。
  • 朱熹的自然描写更为细腻,李白则偏向于豪放与奔放的情感宣泄。

参考资料:

  • 朱熹诗文集
  • 《宋代诗词鉴赏》
  • 《古诗词的魅力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