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之寄示深卿唱和乌石南湖佳句辄次元韵三首 其二》

时间: 2025-01-10 23:11:02

平湖渺空阔,积水暮生寒。

但见绿千顷,不知深几竿。

人间元迫隘,世路足艰难。

若了沧洲趣,无劳正眼看。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平湖渺空阔,积水暮生寒。
但见绿千顷,不知深几竿。
人间元迫隘,世路足艰难。
若了沧洲趣,无劳正眼看。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平湖的广阔与空旷,湖水在傍晚时分显得寒冷。只见到一片片的绿意,但却不知道水深到什么程度。生活在世间的人,常常感到局促与艰难。若是了解沧洲的乐趣,就无需再用正眼去看这世俗的烦恼。

注释

  • 平湖:指的是平静的湖面,象征着自然的宁静。
  • :渺小,形容湖面广阔而空旷,给人一种无边无际的感觉。
  • 积水:湖水的积聚,指水的沉静与深邃。
  • 生寒:傍晚时分,水面开始显得寒冷。
  • 千顷:形容湖面广阔,广大的水面如同千顷稻田。
  • 沧洲:指的是远离尘嚣的地方,象征心灵的归宿。
  • 元迫隘:人世间的处境狭窄,艰难险阻的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朱熹(1130-1200)是宋代著名的理学家、诗人和教育家。他主张道德修养和理性思考,强调心性与自然的和谐,作品以理学思想为主。朱熹的诗词风格清新、自然,常表达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朱熹晚年,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感慨与哲思。在经历了政治的波动和个人的磨难后,朱熹对世事有了更深的理解,诗中体现了一种超然的态度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湖水为引子,描绘出一种开阔而又深邃的自然景观。诗人通过“平湖渺空阔”的描写,传达出一种自然而然的宁静与空灵。湖水的寒冷与傍晚的景象相映成趣,增添了一种淡淡的忧愁感。接下来的“但见绿千顷,不知深几竿”则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与无知,象征着人们在广阔的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无奈。

诗的后半部分转向人世的艰难,提到“人间元迫隘,世路足艰难”,这句将诗的主题从自然转向社会,揭示了生活的困苦与不易。最后一句“若了沧洲趣,无劳正眼看”则是诗人对人生的豁达态度,强调了对内心安宁的追求。整首诗在自然与人世之间游走,展现了朱熹深邃的思想与对生活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平湖渺空阔:描述湖面的广阔与空旷,营造出一种开阔的视觉感受。
  • 积水暮生寒:傍晚时分,湖水显得寒冷,传递出一种凄清的气氛。
  • 但见绿千顷:只看到广袤的绿色,暗示生活的表象与内在的未知。
  • 不知深几竿:对湖水深度的无知,象征人对生活深层次的探索不足。
  • 人间元迫隘:生活的艰难与狭窄,反映了社会的压迫。
  • 世路足艰难:强调人生道路的曲折与困难。
  • 若了沧洲趣:若能理解内心的宁静与乐趣。
  • 无劳正眼看:不必再用精力去关注世俗的烦恼。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湖水与人世的困境相对比,展现人生的哲学思考。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保持对仗,增强了韵律感。
  • 意象:湖水、寒冷、绿色等意象构成了诗的自然背景,反映了诗人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与生活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艰辛的深刻体悟,以及对心灵宁静的向往。朱熹在诗中展现出一种超然的智慧,强调了内心的自我修养与对自然的领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平湖:象征宁静与广阔,反映诗人心境的开阔。
  • 寒水:象征孤独与内心的凄冷,增添诗的情感深度。
  • 绿千顷:代表生命的繁盛与自然的魅力,但又显示出对未知的无知。
  • 沧洲:象征理想的避世之地,是心灵的归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平湖渺空阔”表达了什么样的意境? A. 宁静和空旷
    B. 忧伤和孤独
    C. 热闹和繁华

  2. “若了沧洲趣”中的“沧洲”指的是什么? A. 一种植物
    B. 远离尘嚣的理想境地
    C. 世俗的繁忙生活

答案

  1. A. 宁静和空旷
  2. B. 远离尘嚣的理想境地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同样表达了对自然与人生的感慨。
  • 《江雪》(柳宗元):描绘孤独与宁静的意境,与朱熹的思考相通。

诗词对比

  • 朱熹 vs. 陶渊明:朱熹的诗歌多了哲理思考,而陶渊明的诗则更具田园风光与隐逸情怀,两者都对自然有深刻的感悟,但表达方式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朱熹诗文选》
  • 《宋代文学史》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