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行穿危磴尽,林表见孤亭。
涧泻千寻白,峰回四面青。
尘襟元落落,风腋自泠泠。
一醉今何许,无心赋独醒。
白话文翻译:
我走过陡峭的山路,终于看见了林间孤独的小亭子。
山涧的水如白色的瀑布倾泻而下,四周的山峰郁郁葱葱。
我的衣襟本来就很清淡,微风吹来,感觉更加清凉。
我醉得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心中无所挂碍,独自醒来却又无心作诗。
注释:
- 危磴:陡峭的台阶或山路。
- 孤亭:独自矗立的亭子,象征孤独与清雅。
- 涧:山涧,溪流。
- 千寻:形容水流非常湍急,似乎有千尺深。
- 尘襟:指衣襟,尘襟落落即衣服干净整洁。
- 腋:指腋下,此处指风从腋下吹来。
- 独醒:指醉后清醒,心中无所挂碍。
典故解析:
本诗中没有明显的典故引用,但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反映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体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宋代著名理学家、诗人、教育家。他提倡“格物致知”,重视道德修养,对后世影响深远。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朱熹晚年,表达了他在自然中独处时的心境,反映出他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歌鉴赏:
《次韵昼寒》是一首细腻而富有情感的山水诗。诗的开头描绘了一幅优美的自然景象,行走在陡峭的山路上,诗人终于看到了孤独的亭子。这里的“孤亭”不仅是景物的描绘,也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宁静。接着,诗人用“涧泻千寻白,峰回四面青”来描绘山涧的急流和环绕的青山,展现出一种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观。
在接下来的两句中,诗人自我反思,衣襟的清淡象征着他的心境,微风的凉意更是让他感受到自然的清新与自在。而最后两句“一醉今何许,无心赋独醒”则更为意味深长,诗人醉酒之后的清醒,似乎是在感叹人生的无常与孤独,表达出一种对自由与隐逸生活的渴望。
整首诗流露出一种淡然与洒脱,朱熹通过对自然的细腻描写,将个人的情感与自然的景色融为一体,展现了他对于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行穿危磴尽:行走在陡峭的山路上,终于走到了尽头。
- 林表见孤亭:在树林的边缘,远远看见一座孤独的亭子。
- 涧泻千寻白:山涧的水如白色瀑布般倾泻而下,形成千尺的白色水流。
- 峰回四面青:四周的山峰环绕,显得青翠欲滴。
- 尘襟元落落:我的衣襟本来就很干净清淡。
- 风腋自泠泠:微风从腋下轻轻吹来,带来一丝凉意。
- 一醉今何许:我喝醉了,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
- 无心赋独醒:心中无所挂碍,醒来却无心再作诗歌。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涧泻千寻白,峰回四面青”运用对仗手法,使诗句更加和谐。
- 象征:孤亭象征着隐逸与孤独。
- 比喻:涧水的倾泻比喻着生命的奔流与不息。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对人生无常的思考。诗人在醉酒中寻求清醒,反映了他对自我心境的探索与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孤亭:象征孤独、自省与宁静。
- 涧水:象征生命的奔流与不息。
- 峰青:象征自然的美丽与生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次韵昼寒》的作者是谁?
- A. 杜甫
- B. 白居易
- C. 朱熹
- D. 李白
-
诗中的“涧泻千寻白”描绘了什么景象?
- A. 雪山
- B. 瀑布
- C. 河流
- D. 溪流
-
诗人在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想要赋诗
- B. 对醉酒的无奈
- C. 对自然的热爱
- D. 对人生的思考
答案:
- C
- B
-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饮酒》:表现隐逸生活与自然的和谐。
- 王维《山居秋暝》:描绘山水的宁静与内心的安宁。
诗词对比:
- 朱熹与王维的山水诗,朱熹更注重自我感受,王维则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两者都体现了对自然的深刻理解与热爱,但情感基调略有不同。
参考资料:
- 《朱熹诗文集》
- 《宋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