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季通昼寒韵》

时间: 2025-01-10 23:12:13

万壑争流处,千年树石幽。

危亭因我作,胜日为君留。

酒笑红裙醉,诗惭杂佩酬。

尚嫌心境窄,更约九垓游。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万壑争流处,千年树石幽。
危亭因我作,胜日为君留。
酒笑红裙醉,诗惭杂佩酬。
尚嫌心境窄,更约九垓游。

白话文翻译:

在众多山谷交汇流淌的地方,千年的树木和幽静的石头相依相伴。
我所建的高亭在这里,胜过美好的日子,愿为你留住这美好时光。
酒杯中笑声与红裙的醉意相交织,诗篇却因杂乱的装饰而感到羞愧。
我尚觉得内心境界狭窄,期待再约你去游玩九垓之地。

注释:

  • 万壑:指众多的山谷,形容环境的壮阔。
  • 争流处:水流交汇的地方,暗示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 千年树石幽:千年的树木与幽静的石头,象征岁月的沉淀与自然的静谧。
  • 危亭:高耸的亭子,表明作者的建造与创作。
  • 胜日:美好的日子,表示对美好时光的珍视。
  • 酒笑红裙醉:酒与红裙的欢愉,表现了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
  • 诗惭杂佩酬:诗与杂佩相对,表达了对诗歌内涵的思考与自省。
  • 九垓:指极远的地方,寓意更高的境界与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号晦庵,宋代著名的理学家、哲学家、教育家和诗人。他是宋代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主张“格物致知”,强调道德修养和理性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自然优美的环境中,诗人借景抒怀,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及对友人的思念。同时,诗中流露出对内心修养的追求和对艺术创作的反思,彰显了朱熹深厚的哲学思想和人文关怀。

诗歌鉴赏:

朱熹的《和季通昼寒韵》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观与内心情感的诗作,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追求。首句“万壑争流处”以壮阔的山河描绘出自然的雄伟,给人以开阔的视野和无限的想象。接着,诗人提到“千年树石幽”,则通过对古老自然的描写,表达了对岁月的敬仰与沉静的思考。

“危亭因我作,胜日为君留”,诗人将自己所建的亭子与美好的日子相联系,体现了他希望与友人分享美好时光的愿望。值得注意的是,诗中“酒笑红裙醉”,不仅是对欢愉场景的描绘,更体现了诗人对人生乐趣的追求与享受。最后两句“尚嫌心境窄,更约九垓游”,则表达了诗人对于更高境界的向往与内心的渴望,仿佛在呼唤着友人一同探索更广阔的天地。

整首诗在描绘自然美的同时,也传达了诗人深厚的哲理思考,体现了朱熹理学的影响力,让人感受到一种心灵的洗礼与升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万壑争流处:描绘众多山谷交汇的壮观场景,表达自然的激昂与活力。
  2. 千年树石幽:以千年古树和幽静石头,象征自然的永恒与深邃。
  3. 危亭因我作:诗人自豪地提及自己所建的亭子,体现创作的自信与成就。
  4. 胜日为君留:愿意为友人留住美好时光,表现出深厚的友情。
  5. 酒笑红裙醉:描绘欢快的饮酒场景,展现生活的乐趣。
  6. 诗惭杂佩酬:感到诗歌因形式而失去内涵,表达对艺术的反思与自省。
  7. 尚嫌心境窄:内心感觉受限,渴望更广阔的精神世界。
  8. 更约九垓游:期待与友人一同探索更高远的境界。

修辞手法:

  • 对偶:如“酒笑红裙醉,诗惭杂佩酬”,通过对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自然景观与内心情感相结合,展现出诗人的深邃思考。
  • 夸张:如“万壑争流”,增强了自然景象的震撼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的主题在于通过自然景观的描写,表达诗人对友人、生活和内心世界的深刻思考,体现了对美好时光的珍视与对更高境界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万壑:象征大自然的壮丽与生命的活力。
  • 千年树石:代表时间的沉淀与自然的宁静。
  • 危亭:象征人的创造力与追求高远理想的精神。
  • 红裙:代表欢愉与生活的热情。
  • 九垓:象征更高的理想与追求的境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万壑争流处”表达了什么意象? A. 自然的宁静
    B. 自然的活力
    C. 友谊的珍贵

  2. 朱熹希望与友人一起去哪里游玩? A. 山谷
    B. 九垓
    C. 清泉

  3. 诗中提到的“酒笑红裙醉”主要描绘了什么场景? A. 悲伤的回忆
    B. 欢快的饮酒场景
    C. 诗歌的创作过程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饮酒》:表达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
  • 王维的《山居秋暝》:描绘自然景色与内心的宁静。

诗词对比:

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相比,朱熹的《和季通昼寒韵》更注重内心情感与自然的结合,表现出一种哲理的思考,而王之涣则更侧重于壮丽的景观描写和人类的豪情。两者都有对自然的赞美,但表达的情感基调和侧重点却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朱熹全集》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