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酬圭父末利之作》

时间: 2025-01-10 19:17:11

玉蕊琅玕树,天香知见薰。

露寒清透骨,风定远含芬。

爽致销繁暑,高情谢晓云。

遥怜河朔饮,那得醉时闻。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玉蕊琅玕树,天香知见薰。
露寒清透骨,风定远含芬。
爽致销繁暑,高情谢晓云。
遥怜河朔饮,那得醉时闻。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玉蕊和琅玕树的清香,仿佛在告诉我们它们的芬芳。清晨的露水寒冷而透彻,沁人心脾;微风轻柔,四处飘散着香气。清新爽朗的气候驱散了夏日的炎热,诗人因心情高昂而感激晨曦中的云彩。远望河朔的美景,令人怜惜,然而在这样的时刻,又怎能醉心于其中呢?

注释:

  • 玉蕊:一种花名,象征高洁、美好。
  • 琅玕树:传说中的神树,象征珍贵的事物。
  • 天香:形容花香浓郁,似乎来自天上。
  • 露寒:指清晨的露水,清冷而透彻。
  • 爽致:让人感到清新舒爽,消散了夏季的炎热。
  • 河朔:指黄河流域,象征北方地区。

典故解析:

这首诗虽然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诗中提到的“河朔”可引申为北方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情怀,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向往与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朱熹(1130-1200),字仲明,号晦庵,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诗人。他提倡儒学,主张理学与诗词的结合,诗风清新高远。
  •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朱熹晚年,经历了许多社会动荡与个人磨难,诗中蕴含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朱熹的《奉酬圭父末利之作》是一首体现自然之美与内心情感的诗。全诗通过描绘自然景物,表达了诗人在面对自然时的感受与思考。诗的开篇,以“玉蕊琅玕树,天香知见薰”引入,清新而典雅,既展现了自然之美,又透露出诗人的高洁情操。接下来的“露寒清透骨,风定远含芬”描绘了清晨的宁静与舒适,仿佛将读者带入一个清新的世界。随着“爽致销繁暑,高情谢晓云”,诗人表现出对暑热的厌倦与对凉爽时节的赞美,展现了自然的变化带来的精神愉悦。最后一句“遥怜河朔饮,那得醉时闻”则反映了诗人对远方的眷恋和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形成了一种淡淡的忧伤。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联:描绘玉蕊和琅玕树的香气,引出自然的芳香。
    • 第二联:清晨露水寒冷而透彻,微风轻拂,四处飘散着花香。
    • 第三联:清爽的气候驱散了炎夏,诗人心情愉悦,感谢晨曦。
    • 第四联:遥望河朔,感受到一种怜惜与无奈。
  • 修辞手法

    • 比喻:“天香”比喻花香浓郁,传达出一种空灵的感觉。
    • 对仗:如“露寒清透骨,风定远含芬”,增添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诗歌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对世事的深思,传达出一种清新高远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 玉蕊、琅玕树:象征美好与珍贵。
  • 露水:代表清晨的生机和纯净。
  • :体现自然的轻柔与宁静。
  • 河朔:象征远方的美丽与人文情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玉蕊”指的是什么?
    A. 一种花
    B. 一种树
    C. 一种香水
    D. 一种果实

  2. 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什么?
    A. 对夏季的喜爱
    B. 对自然的热爱与思考
    C. 对政治的抨击
    D. 对个人生活的抱怨

  3. 诗中“河朔”一词主要指代什么?
    A. 南方地区
    B. 北方地区
    C. 河流
    D. 一种饮品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与朱熹的《奉酬圭父末利之作》,两者均表现对自然的感悟,但杜甫更多地反映了社会动荡的情绪,而朱熹则更注重自然的清新与个人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 《朱熹全集》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