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久阴冬竟暖,欲霁气先清。
田舍占烟火,军家候鼓钲。
风霜千里肃,天地一朝晴。
明日知何日,阳春又发生。
白话文翻译:
经过长久的阴雨,冬天终于变得温暖,想要放晴时,空气先是清新。农家的烟火升起,军营中也在等待鼓声的响起。寒风和霜冻使千里大地显得肃杀,但天地间一朝之间就变得晴朗。明天到底是什么日子呢?阳春又将再次降临。
注释:
字词注释:
- 久阴:长时间阴云密布。
- 竟:终于、竟然。
- 霁:天气放晴。
- 烟火:指炊烟,表示人们在生火做饭。
- 鼓钲:军中使用的乐器,表示战斗的号角。
- 肃:严肃、清冷的样子。
- 阳春:春天,温暖的季节。
典故解析: 本诗并未直接引用特定的历史典故,但“阳春”常常被用来象征生命的复苏和希望的来临,体现了春季万物复苏的生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朱熹(1130-1200),字子厚,号晦庵,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和诗人。他在哲学、教育和文学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提倡“理学”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他的诗词以清新、自然著称。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其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诗人通过描绘冬去春来的自然景象,反映出内心对生活和希望的渴望。
诗歌鉴赏:
朱熹的《再用前韵》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描绘了冬天即将过去、春天即将到来的景象,表达了人们对温暖春日的期待。诗的前两句通过对比,突出了冬季的阴冷和即将到来的温暖,营造了一种期待的氛围。田舍的炊烟和军家的鼓声,生动地描绘了生活场景,展现了人们在冬季寒冷中依然保持生活的希望。
第三、四句则通过描绘大自然的变化,表现了天地间的生机与活力,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思考。最后一句“明日知何日”,不仅是对来日的期待,也是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蕴含着对生活的哲学思考,凸显出诗人在自然变化中对生命意义的深刻理解。
整首诗在语言上简洁而含蓄,意境深远,体现了朱熹作为理学家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感悟,给读者以美的享受与哲理的启示。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久阴冬竟暖:经过长时间的阴雨,冬天终于温暖起来,表现了环境的变化。
- 欲霁气先清:放晴之前,空气先显得清新,暗示着即将迎来的好天气。
- 田舍占烟火:农家正在升起炊烟,描绘出一幅温馨的生活画面。
- 军家候鼓钲:军营中等待号角的声音,暗示着紧张的局势与生活的对比。
- 风霜千里肃:寒风与霜冻让千里大地显得清冷肃杀,传达出冬季的严酷。
- 天地一朝晴:天地间一朝之间变得晴朗,象征着转瞬即逝的美好。
- 明日知何日:对明天的期待,反映出对时间流逝的思考。
- 阳春又发生:春天再次来临,寓意着生命的复苏与希望。
修辞手法:
- 对比:冬天的严寒与春天的温暖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的情感张力。
- 拟人: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绘,赋予其生命和情感。
- 排比:句式的整齐,使得诗歌更具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反映出自然变化与人生哲理的紧密联系,表现了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阴雨:象征着困境和压抑。
- 烟火:象征温暖的家庭生活。
- 鼓声:象征战争与紧张的生活。
- 风霜:象征着严酷的环境。
- 阳春:象征着生机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久阴”指的是什么?
- A. 长时间的阳光
- B. 长时间的阴雨
- C. 短暂的阴霾
- D. 盛夏的高温
-
“田舍占烟火”描绘的是?
- A. 农民的生活
- B. 战斗的场景
- C. 城市的繁华
- D. 自然的荒凉
-
诗中提到“阳春”意味着什么?
- A. 寒冷
- B. 生机和希望
- C. 暴风雨
- D. 夜晚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春夜喜雨》
- 杜甫《春望》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 李白《春夜喜雨》:同样以春天为主题,但更多的是对春雨滋润万物的赞美,两者都表达了对春天的期待却侧重点不同。
- 杜甫《春望》:在描写春天的同时,融入了对国家动乱的感慨,体现了杜甫的家国情怀,与朱熹的自然观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朱熹全集》
- 《宋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