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二十六日宿萍乡西三十馀里黄花渡口客舍稍明洁有宋亨伯题诗亦颇不俗因录而和之》
时间: 2025-01-11 02:45:0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鼎足炉边坐,陶然共一樽。
道心元自胜,世味不须论。
安稳三更睡,清明一气存。
虽无康乐句,聊尔慰营魂。
白话文翻译:
在炉边三足鼎立地坐着,陶醉于眼前的美酒。
内心的道理本就高于一切,世俗的滋味无需去争论。
安稳地睡了个好觉,清明的气息仍然在心中存留。
虽然没有康乐的诗句,但也足以慰藉我的灵魂。
注释:
- 鼎足:指三足鼎,象征安定、稳重的状态。
- 陶然:陶醉,形容沉浸于某种情境中而忘却其他。
- 道心:指内心的道理或境界,这里强调内心的超然和宁静。
- 世味:世俗的滋味或情感,诗中表示对世事的淡然。
- 安稳:安静、平稳,形容安宁的状态。
- 康乐句:指轻松快乐的诗句,这里暗示没有过多的欢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朱熹(1130-1200),字子华,号晦庵,宋代著名的理学家、诗人、教育家。他的哲学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尤其是在儒家思想的传播和发展方面。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作者在萍乡黄花渡口的客舍中,反映了他在旅途中对内心道理的体悟与对世俗生活的淡泊心态。此时的朱熹已经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对人生哲理有着深刻的理解。
诗歌鉴赏:
这首诗体现了朱熹的哲理思考与艺术表现的结合。开篇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场景,诗人坐在炉边,与友人共饮,营造出一种温馨而放松的气氛。接着,诗人表达了内心的平静与对世俗的超然,强调道心的胜出。整首诗通过简单的日常场景,深入探讨了人生的哲学,展现了朱熹对内心世界的关注与思考。
诗中“道心元自胜”一语,揭示了朱熹内心的坚定与从容。他认为,真正的幸福和安宁源于内心的修养,而非外在的享乐。最后两句则表现了诗人对睡眠的珍视与内心的清明,虽然生活中没有太多的欢愉,但依然能够找到慰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鼎足炉边坐:描绘一个宁静的环境,象征安定。
- 陶然共一樽:表现出与友人共同享受生活的乐趣。
- 道心元自胜:强调内心的修为和智慧高于一切外在。
- 世味不须论:对世俗的看法淡然,表达一种超脱的态度。
- 安稳三更睡:描绘夜晚安静的睡眠,体现内心的和谐。
- 清明一气存:清明的心境常在,表现一种持久的快乐。
- 虽无康乐句:承认没有欢快的诗句,但依然心满意足。
- 聊尔慰营魂:生活中的点滴足以安慰灵魂,反映出内心的满足。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鼎足炉边坐,陶然共一樽”,展现出平衡和谐的美感。
- 比喻:将内心的境界比作一种超然的状态,体现哲理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强调内心的修养和对世俗的超然,倡导一种宁静的生活态度,表现出对内心世界的关注和对外在诱惑的淡泊。
意象分析:
- 鼎足:象征稳定与和谐。
- 炉边:代表温暖与亲切的环境。
- 清明:象征清澈的心境与明亮的思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对世俗的追求
- B. 内心的修养与超然
- C. 生活的艰辛
- D. 对友人的依赖
-
“道心元自胜”中的“道心”指的是什么?
- A. 物质追求
- B. 内心的智慧与修养
- C. 社会地位
- D. 人际关系
-
诗中提到的“三更”代表什么?
- A. 白天
- B. 夜间的宁静
- C. 清晨
- D. 生活的忙碌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王维的《终南山》
诗词对比:
李白的《月下独酌》同样描绘了饮酒的情景,但更多强调孤独与豪放,而朱熹的作品则倾向于哲理与内心的宁静,反映出不同的生活态度和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朱熹诗文集》
- 《宋代诗词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