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贤道中》

时间: 2025-04-29 01:20:04

往辞湘水曲,今过豫章城。

改岁无多日,到家才几程。

昼怜春意迫,夜喜月华清。

此去无淹轨,前涂似掌平。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往辞湘水曲,今过豫章城。
改岁无多日,到家才几程。
昼怜春意迫,夜喜月华清。
此去无淹轨,前涂似掌平。

白话文翻译:

我刚刚告别湘水的曲折,今天已经过豫章城。
转眼间新的一年即将到来,回家的路程也只剩不多。
白天怜惜春天的气息迫近,夜晚欣喜于月光的清澈。
这次出行没有阻碍的轨迹,前方的道路平坦如掌心。

注释:

  • 湘水:指湘江,位于湖南省,是一条著名的河流。
  • 豫章城:如今的江西省南昌,是朱熹的故乡。
  • 改岁:指新年的到来。
  • 淹轨:指阻碍、阻塞的轨迹。
  • 前涂:前面的道路。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湘水”和“豫章城”都是与朱熹的生活和经历密切相关的地名,体现了他对故乡的情感和对亲情的思念。“春意”和“月华”则隐喻着记忆中的美好时光,代表着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淡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号晦庵,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哲学家、诗人。他是宋代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朱熹的诗词风格清新典雅,常蕴含哲理。

创作背景:

《进贤道中》创作于朱熹返回故乡的途中,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对春天的喜悦以及对未来的期许。此时,朱熹已经成为理学的重要人物,回乡之旅也代表着他对内心平静和自然美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进贤道中》是一首表达归乡情怀的诗,流露出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和对家乡的深厚情感。诗的开头以“往辞湘水曲”引入,展现诗人离开湘水之后的旅程,给人以离愁别绪的感觉。接着提到豫章城,隐喻着他对故乡的眷恋。接下来的两句则描绘了春天和月光的美丽景象,表现出诗人对生命的热爱与感悟。最后两句“无淹轨”和“似掌平”更是强调了这一行程的顺利与轻松,象征着诗人在追求理想与归属的过程中,内心的坦然与宁静。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和优美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理解,体现了朱熹理学的哲学思想,兼具文人的雅致与生活的真实,给人以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往辞湘水曲:离开湘江的曲水,隐喻告别过去的生活。
  • 今过豫章城:现在已到达豫章城,表明归乡的旅途。
  • 改岁无多日:新年即将来临,时光飞逝。
  • 到家才几程:回家的路程已经不远,表达对故乡的向往。
  • 昼怜春意迫:白天感受到春天的气息迫近,象征着生命的复苏。
  • 夜喜月华清:夜晚欣赏月光的清澈,体现诗人内心的宁静。
  • 此去无淹轨:出行没有阻碍,寓意人生的顺遂。
  • 前涂似掌平:前方道路平坦,象征着未来的光明。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昼怜春意迫,夜喜月华清”,形成对称美。
  • 意象:春天与月光的意象,传达出自然的美好与生命的希望。
  • 比喻:将道路比作“掌平”,形象地表现出行的顺畅。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刻画旅途中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悟,体现了他在追求理想与归属中获得的内心宁静,呼应了朱熹理学的思想。

意象分析:

  • 湘水:象征着离愁与思念。
  • 豫章城:代表故乡与归属感。
  • 春意:生命与希望的象征。
  • 月华:宁静与内心的反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进贤道中》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杜甫
    C. 朱熹
    D. 白居易

  2. 诗中提到的“豫章城”在哪里? A. 湖南
    B. 江西
    C. 湖北
    D. 四川

  3. 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情感? A. 战争
    B. 故乡
    C. 财富
    D. 权力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登高》 杜甫

诗词对比:

  • 李白《静夜思》:同样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但情感更加直接,意象较为简洁明了。
  • 杜甫《登高》:在忧国忧民的背景下表现个人情感,情绪更为沉重,与朱熹的宁静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朱熹诗文选》
  • 《宋代文学史》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