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二首 其二》
时间: 2025-01-26 04:25:2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四塞黄云接,西征更北征。
饥鹰掠地去,骏马跑空鸣。
出碛河声咽,抱关山势横。
风生闻觱篥,月黑见欃枪。
草际髑髅语,云间猎火明。
旋炊白登路,暗捣黑山营。
鼓角三边肃,熊罴万里行。
提携玉龙起,拟死报明庭。
白话文翻译
四面荒凉的边塞上,黄云连接着天边,我们向西出征又北征。饥饿的鹰在地面掠过,骏马在空中嘶鸣。出寒碛时,河水声哽咽,巍峨的关山横亘在眼前。风声中传来觱篥的乐声,月黑时隐约可见长矛。草丛间的髑髅仿佛在诉说,云间的猎火闪烁明亮。转眼间,白登路上的火炊起,黑山营中则是暗自捣蒜。鼓角声齐鸣,三边肃穆,熊罴横行万里。提起玉龙,准备赴死,向明庭报仇。
注释
- 四塞:指边塞地区,四面环绕。
- 饥鹰:指饥饿的鹰,象征战争的残酷。
- 觱篥:一种乐器,古代用于送行或在战场上鼓舞士气。
- 髑髅:骷髅,象征死亡。
- 白登路:战场或行军的路线。
- 黑山营:指军营,可能是敌营。
- 玉龙:象征宝贵的战士或兵器。
典故解析
- 月黑见欃枪:可以解读为在黑暗中看见的武器,表现出战争的紧张和危险。
- 草际髑髅语:暗指战争中的死亡和牺牲,草丛中的骷髅仿佛在诉说战斗的惨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孙一元,明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以边塞诗著称。他的诗多描绘战争的残酷和士兵的悲壮,风格豪放。
创作背景
《出塞二首 其二》创作于明代,正值国家动荡时期,边疆战事频繁,诗人以此诗表达对战争的深刻思考和对士兵的同情。
诗歌鉴赏
这首诗生动描绘了边塞的荒凉景象和战争的惨烈,充分展现了诗人对战争的深刻理解和对士兵命运的同情。开头两句以“黄云接”引出边塞的苍凉,接着通过“饥鹰掠地去”与“骏马跑空鸣”的描写,展现了战争带来的饥荒与动荡。诗中“风生闻觱篥,月黑见欃枪”两句,既渲染了战斗的紧迫感,又让人感受到一丝悲凉。后半部分“草际髑髅语,云间猎火明”则通过死亡的意象,反映出战争的残酷与士兵的无奈。而“鼓角三边肃,熊罴万里行”再一次强调了战争的严肃性和士兵的坚定。最后一句“提携玉龙起,拟死报明庭”表明了诗人对战斗的决心,体现了为国捐躯的崇高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四塞黄云接:描绘了边塞的苍凉景象,黄云暗示着战争的阴霾。
- 西征更北征:士兵们不断出征,表现出战争的频繁与激烈。
- 饥鹰掠地去:饥饿的鹰象征着战斗带来的灾难。
- 骏马跑空鸣:马匹在战斗中的嘶鸣,增添了紧张气氛。
- 出碛河声咽:河水声哽咽,暗示着悲伤与死亡。
- 抱关山势横:巍峨的关山象征着敌人的阻碍。
- 风生闻觱篥:乐器声与风声交织,营造出一种紧张感。
- 月黑见欃枪:黑暗中隐约可见武器,象征战争的危险。
- 草际髑髅语:草丛中的骷髅仿佛在诉说死亡的故事。
- 云间猎火明:猎火闪烁,象征着战斗的希望。
- 旋炊白登路:炊烟上升,暗示着士兵们的归属感与团结。
- 暗捣黑山营:在黑暗中袭击敌营,表现出战略的隐蔽性。
- 鼓角三边肃:鼓角声响起,给人以严肃感。
- 熊罴万里行:熊罴意象表达了战争的浩大与艰难。
- 提携玉龙起:象征勇士们准备战斗。
- 拟死报明庭:士兵们为国捐躯的决心。
修辞手法
- 比喻:鹰、马、骷髅等象征性意象,传达战争的悲惨。
- 对仗:诗句结构严谨,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草际的骷髅仿佛在说话,增加了诗的情感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战争场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边塞士兵的同情与对战争的思考,突显了为国捐躯的高尚情怀。诗中富有悲壮的情感,展示了士兵们在战争中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黄云:象征战争的阴影与不安定因素。
- 饥鹰:饥饿与危险的双重象征。
- 骏马:象征勇气与力量。
- 髑髅:死亡的象征,警示人们战争的残酷。
- 月黑:暗示战争的隐蔽与神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四塞”指的是哪里?
- A. 城市
- B. 边塞地区
- C. 江河湖海
-
诗中“饥鹰掠地去”表达了什么含义?
- A. 生活富足
- B. 战争的危害
- C. 自然的和谐美好
-
“草际髑髅语”中的髑髅象征着什么?
- A. 生机
- B. 死亡
- C. 战斗
答案
- B. 边塞地区
- B. 战争的危害
- B. 死亡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高适《燕歌行》
诗词对比
- 王之涣《登鹳雀楼》:同样描写边塞的辽阔与壮阔,但更注重自然景观的描绘。
- 高适《燕歌行》:强调士兵的豪情壮志,表现出对战争的积极态度。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边塞诗选》
这首《出塞二首 其二》不仅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也传达了诗人对士兵们的深切同情与敬意,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