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出塞
作者: 王稚登 〔明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幕前旗鼓殿前分,
笛里梅花处处闻。
秦地护羌诸校尉,
汉家出塞五将军。
祁连山下烽如月,
无定河边阵是云。
为问朔方豪杰士,
几人年少立功勋?
白话文翻译:
在宫殿前的幕前,旗帜和鼓声分开了;
笛声中梅花的香气处处弥漫。
在秦地守护羌族的校尉们,
汉朝出塞的五位将军。
祁连山下的烽火像月亮一样明亮,
无定河边的阵营宛如浮云。
请问北方的英雄豪杰,
有多少人在年轻时就立下功勋?
注释:
- 幕前:指的是宫殿前面,可能指朝廷的场合。
- 校尉:古代的军官,负责指挥军队。
- 出塞:指的是出征边塞,通常是为了对抗外敌。
- 烽:烽火,古代用于传递军事信息的信号。
- 无定河:指的是边疆的河流,暗示不稳定的边境。
典故解析:
- 秦地:指的是古代秦国的地盘,象征着军事力量。
- 汉家:指的是汉朝,代表着强盛的帝国。
- 祁连山:位于中国西北,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象征着边疆的险峻。
- 豪杰士:指的是英雄豪杰,强调出征的年轻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稚登,明代诗人,以描写边塞生活和军事题材而闻名。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对国家和军人的关怀,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
创作背景:
《出塞》创作于明代,正值国家面临外来威胁的时期。诗人通过描绘边塞的生活和战士的英勇,展现了对国家的思考与对英雄的钦佩。
诗歌鉴赏:
《出塞》是一首充满豪情的边塞诗,诗人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了古代战争的壮丽场景和士兵们的英勇精神。开篇的“幕前旗鼓殿前分”展示了战斗的紧张氛围,笛声与梅花的结合则传达出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渴望。接着诗人提到的秦地和汉家的将领,彰显出历史的厚重感,表明这些英雄曾为国家的安宁而奋战。
祁连山的烽火与无定河的阵营形成鲜明对比,前者象征着警报和战斗的紧迫,后者则暗示着战斗的不确定性。最后一句“几人年少立功勋”则是对年轻士兵的呼唤与期盼,既是对过去英雄的追忆,也是对未来的展望,激励更多年轻人勇敢追求自己的理想与抱负。
整首诗气势磅礴,情感真挚,既有对历史的反思,也有对年轻人的期望,是一首具有强烈时代感的作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幕前旗鼓殿前分:描绘出战斗前的紧张场面,暗示着战争即将来临。
- 笛里梅花处处闻:将战争与美好生活的对比,表现出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 秦地护羌诸校尉:展现出古代边疆将士的英勇与责任。
- 汉家出塞五将军:强调汉朝出征的将领们的伟大与光荣。
- 祁连山下烽如月:描绘边疆的烽火,增强了紧迫感。
- 无定河边阵是云:暗示战斗状态的不稳定和变化。
- 为问朔方豪杰士:发问,呼唤北方的英雄。
- 几人年少立功勋:引发对年轻士兵的思考与期待。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幕前旗鼓”和“笛里梅花”,形成鲜明的对比。
- 比喻:烽火比作月亮,突显其明亮和警示的性质。
- 拟人:将阵营比作云,增加了诗的意象丰富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历史和现实的结合,表达了对边塞英雄的赞美与对年轻人的期望,传达出一种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对未来的展望。
意象分析:
- 幕前旗鼓:象征着战争前的准备与紧张。
- 笛里梅花:象征着美好与和平的追求。
- 烽火:象征着战争的急迫与警示。
- 阵云:象征着不确定的战争前景。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出塞》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王稚登
C. 杜甫
D. 白居易 -
诗中提到的“秦地”主要指哪个历史时期的地盘?
A. 唐朝
B. 汉朝
C. 秦朝
D. 明朝 -
诗中“烽如月”主要表达了什么意象?
A. 和平
B. 战斗的紧迫感
C. 美好生活
D. 年轻人的理想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出塞》 by 王之涣
- 《凉州词》 by 王之涣
- 《夜泊牛头》 by 李白
诗词对比: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与王稚登的《出塞》都是描写边塞与战争的诗作,但前者更侧重于景色的壮丽与人文情怀,后者则更关注于战争的紧迫感与英雄的呼唤,体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与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典诗词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