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
时间: 2025-01-11 11:42:32意思解释
出塞
作者: 欧大任〔明代〕
原文展示
秋风吹大漠,落日望长安。
北地霜威早,南庭朔气寒。
曲新传鼓吹,令肃驻旌竿。
汉节临戎重,胡笳出塞难。
扬鞭清瀚海,仗剑下楼兰。
日逐思鸣镝,天山速据鞍。
狼烟原上直,鸟阵谷中盘。
玉帐云初散,金河月正团。
军容光授钺,将略定登坛。
氛祲何时息,旄头夜夜看。
白话文翻译
秋风吹拂着广袤的大沙漠,落日下我远望着长安。
北方的霜寒早已侵袭,南方庭院里也感到北风的寒意。
鼓声传来,乐声悠扬,命令士兵肃立在旗杆下。
汉朝的节令在战场上显得格外重要,胡人的笳声让人难以穿越边塞。
我扬鞭驰骋在浩瀚的海面上,手握宝剑下到楼兰。
我追逐日光与思念的箭矢,迅速在天山上备马。
狼烟在原野上直冲天际,鸟阵在山谷中盘旋回旋。
玉帐的云雾刚刚散去,金色的河流在月下显得特别圆满。
军队的容貌光辉照人,战略逐渐在战坛上形成。
什么时候这战乱的气氛才能平息?旄头在月夜中我日日夜夜地查看。
注释
- 霜威:指霜寒的威势,形容北方的寒冷。
- 朔气:指北风,形容寒冷的气候。
- 曲新传:形容乐曲的传递,体现了战争的气氛。
- 汉节:汉朝的节令,象征着王朝的威严。
- 胡笳:胡人所吹的乐器,常用以表达边疆的悲凉。
- 扬鞭:比喻骑马出征。
- 狼烟:指战争的信号,象征着战斗的紧迫。
- 旄头:指军旗,象征着军队的力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欧大任,明代诗人,生于明中期,是一位以边塞诗著称的文人。他的作品多描绘战场和边塞生活,表现出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
创作背景:
《出塞》创作于明代时期,正值边疆战争频繁之时,诗中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思考及对士兵生活的深切关怀,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不安。
诗歌鉴赏
《出塞》以雄浑的气势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边塞的壮丽与悲凉。诗的开头,秋风和落日描绘了一幅大漠的景象,营造出一种苍凉而又壮丽的氛围。接着,北地的霜寒和南庭的朔气相互映衬,表现了战争带来的寒冷与孤独。诗中通过乐声的传递和军队的整齐,展现了战斗的紧张与激烈。
诗人在描写战争的同时,也表达了对家国的思念之情。从“日逐思鸣镝”可以看出,诗人不仅关注战场的形势,更在追寻着对故乡的思念。最后,诗人以“氛祲何时息,旄头夜夜看”作结,流露出对战争和平的渴望,带有一丝无奈与忧虑,充分展现了诗人深厚的爱国情怀和对平安生活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秋风吹大漠,落日望长安。
- 描述了秋风的情景与诗人对长安的遥望,形成了对比。
-
北地霜威早,南庭朔气寒。
- 通过北方的霜与南方的寒气,表现了战争带来的严酷。
-
曲新传鼓吹,令肃驻旌竿。
- 战斗气氛浓厚,军队在乐声中整齐待命。
-
汉节临戎重,胡笳出塞难。
- 汉朝的节令在战场上显得重要,胡人的笳声使得边塞之行更为艰难。
-
扬鞭清瀚海,仗剑下楼兰。
- 描述了骑马出征的场景,展现了勇敢与决然。
-
日逐思鸣镝,天山速据鞍。
- 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与战斗的紧迫感交织。
-
狼烟原上直,鸟阵谷中盘。
- 战争信号与自然景物相结合,增强动态感。
-
玉帐云初散,金河月正团。
- 描绘了营帐中的宁静与月夜的美丽,形成对比。
-
军容光授钺,将略定登坛。
- 军队整齐,战争计划已成形。
-
氛祲何时息,旄头夜夜看。
- 表达对和平的渴望与对未来的迷茫。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狼烟原上直,鸟阵谷中盘”,形成了和谐的音律。
- 比喻:用“狼烟”象征战争。
- 意象:秋风、落日、霜威等意象交织,形成丰富的画面。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边疆战争的关注与对家国的思念,揭示了一个战士在战争与和平之间的矛盾与挣扎。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风:象征着变幻与萧瑟。
- 落日:象征着希望与绝望的交替。
- 霜威:代表北方的严寒与战争的压迫。
- 胡笳:象征着敌人的威胁与边塞的悲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汉节”象征什么?
- A. 汉朝的节令
- B. 汉朝的军队
- C. 汉代的文化
-
“狼烟”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和平
- B. 战争
- C. 自然
答案: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高适《别董大》
诗词对比:
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相比,《出塞》更侧重于边塞的战争与士兵情感,而《登鹳雀楼》则更侧重于壮丽的自然景观与人生哲理。
参考资料
- 《明代诗歌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边塞诗研究》
希望以上内容对你理解《出塞》这首诗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