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出塞
作者: 郑锡 〔唐代〕
关山落叶秋,
掩泪望营州。
辽海云沙暮,
幽燕旌旆愁。
战馀能送阵,
身老未封侯。
去国三千里,
归心红粉楼。
白话文翻译:
关山上秋天的落叶纷纷扬扬,我掩面流泪,遥望营州。辽海的云雾在傍晚时分笼罩着沙滩,幽燕的旗帜在风中飘荡,令人感到忧愁。战斗结束后还能送阵,然而我年事已高,依然未能获得封侯的荣耀。离开故乡已经三千里,心中思念的却是那红粉楼中的人。
注释:
- 关山: 指边境的山脉,象征着战斗与离别。
- 营州: 古代一个地名,指的是边疆的军事驻地。
- 辽海: 指的是辽东海域,象征着辽阔与苍茫。
- 幽燕: 指的是燕国的区域,古代指代北方的国家,常与边疆相关。
- 旌旆: 指的是军旗,象征着战争与士兵的生活。
- 战馀: 指战争结束后的状态。
- 红粉楼: 指代美女、故乡的温暖生活。
典故解析:
此诗中提到的“封侯”,是指古代在战功卓著后被封为侯爵的荣誉,体现了诗人对功名的渴望与追求。“去国三千里”强调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表达了与故土的疏离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郑锡是唐代的一位诗人,生于盛世,曾经在边疆任职,他的作品常常反映出对国家的忧虑与对个人命运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边疆时期,诗人身处边塞,目睹了战斗与离别的场景,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
诗歌鉴赏:
郑锡的《出塞》是一首充满浓厚情感的边塞诗,诗人通过描绘秋天的落叶、辽海的暮色以及幽燕的旌旗,展现了自己对战斗生活的感怀以及对故乡的深切思念。诗中的意象层层叠加,展现出一种深沉的忧愁和对过往辉煌的追忆。
开篇的“关山落叶秋”,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色,更象征着战斗的结束与生命的流逝,令人感受到一种孤独与凄凉。接下来的“掩泪望营州”,更是将这种情感提升到极致,流露出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与对英雄梦想未能实现的失落感。每个意象都在诉说着边疆士兵的苦涩与无奈。
最后两句“去国三千里,归心红粉楼”,则将诗人的思绪引向了故乡,体现出对家乡美好生活的向往。红粉楼不仅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隐喻了对爱情的渴望。整首诗在忧伤中又透出一丝希望,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关山落叶秋: 描绘边境的秋景,落叶象征着凋零与孤独。
- 掩泪望营州: 诗人因为思乡而流泪,目光投向军营,表现出对故乡的思念。
- 辽海云沙暮: 描绘辽海的傍晚,景象苍凉,增强了诗的忧伤气氛。
- 幽燕旌旆愁: 隐喻战争带来的忧愁,军旗飘扬却无法掩盖士兵的心伤。
- 战馀能送阵: 表达诗人虽然战斗结束,仍然渴望战斗的心情。
- 身老未封侯: 反映了诗人对个人成就的失落感,年纪大却未能获得荣誉。
- 去国三千里: 表达对故乡的遥远思念,距离的遥远加剧了愁绪。
- 归心红粉楼: 对故乡美好生活的向往,象征着对爱情与温暖的渴求。
修辞手法:
- 比喻: “落叶”象征着离别与孤独。
- 对仗: 诗句工整,增强了节奏感和韵律美。
- 意象叠加: 通过多重意象,表现出复杂的情感。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对个人命运的无奈,以及对荣誉与成就的渴望,展现出一种深沉的家国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关山: 代表边疆与战争。
- 落叶: 象征生命的流逝与孤独。
- 营州: 代表思乡之情。
- 辽海: 象征广阔与苍凉。
- 幽燕: 代表战争与动荡。
- 红粉楼: 象征温馨的故乡与美好的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营州”是指什么地方?
- A. 诗人的故乡
- B. 军事驻地
- C. 诗人的家
- D. 战场
- 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在诗中是通过哪个意象表现的?
- A. 关山
- B. 落叶
- C. 红粉楼
- D. 辽海
答案: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高适的《燕歌行》
诗词对比:
- 《出塞》与《登鹳雀楼》同样描绘了边塞的景象,但后者更加强调壮丽山河的美,而《出塞》则注重情感的细腻与深沉。两者在表达方式和情感基调上各有侧重。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词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