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二日至邵州十三日夜暴雨滂沱》

时间: 2025-01-26 00:48:37

邵州正月风气殊,鹑尾之南更山坞。

昨日已见三月花,今夜还闻五更雨。

笺与天公一破颜,走避北狄趋南蛮。

梦到龙门听涧水,觉来檐溜正潺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邵州正月风气殊,
鹑尾之南更山坞。
昨日已见三月花,
今夜还闻五更雨。
笺与天公一破颜,
走避北狄趋南蛮。
梦到龙门听涧水,
觉来檐溜正潺潺。

白话文翻译

邵州在正月的气候与众不同,
在鹑尾以南的山坳里更是如此。
昨天已经看见三月的花开,
今夜却还听到五更时的雨声。
我与天公一同欢笑,
躲避北方的胡人奔向南方的蛮族。
梦中来到龙门,听到涧水的声音,
醒来时屋檐下的水正潺潺流淌。

注释

  • 邵州:指今湖南省邵阳市。
  • 风气殊:风气独特,与众不同。
  • 鹑尾:鹑的尾巴,指地名,可能是指某个地方的特征。
  • 三月花:指春天盛开的花,象征春暖花开。
  • 五更:指夜晚的五更时分,通常是凌晨的一个时间段。
  • 笺与天公一破颜:与天公(即天神)一同欢笑,表达了诗人的愉悦心情。
  • 北狄、南蛮:古代对北方游牧民族和南方部落的称呼。
  • 龙门:可能指的是某个著名的山水景点,象征着幽静的自然环境。
  • 檐溜:指屋檐下流下的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与义(约1090年-约1135年),字惟任,号白华,湖南人,是宋代著名的诗人、政治家。他的诗风清新自然,语言简练,常常描绘自然景色和人生感悟,受到后人的广泛赞誉。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正月的邵州,正值春季,诗人通过对天气变化和自然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春天的期待以及对生活的感悟。诗中提到的雨水,象征着春季的滋润,传达出一种宁静而又生机勃勃的氛围。

诗歌鉴赏

《正月十二日至邵州十三日夜暴雨滂沱》是陈与义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他对自然景色的敏感和对人生命境的深刻思考。诗的开头描绘了邵州正月的独特气候,突出了春天的到来,诗人用“风气殊”表达了对这变化的惊叹。紧接着,他通过“昨日已见三月花”与“今夜还闻五更雨”的对比,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生机与雨水的滋润,显示了天地间的和谐与变化。

诗中“笺与天公一破颜”的欢快之情,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喜悦与宁静,表现了他乐观的生活态度。后半部分提到的“走避北狄趋南蛮”,则反映了诗人对社会动荡的无奈与向往和平的愿望。最后一联“梦到龙门听涧水,觉来檐溜正潺潺”则以梦境的形式,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向往与对宁静生活的追求,给整首诗增添了几分哲思。

整首诗充满了生动的自然意象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构成了一个既美丽又富有哲理的春日画面。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邵州正月风气殊:邵州的正月气候与其他地方不同,表现了诗人对当地气候变化的敏感。
  2. 鹑尾之南更山坞:在鹑尾以南的山坳中,气候更加独特,增强了对自然环境的描绘。
  3. 昨日已见三月花:昨天已经看见了春天的花,暗示春天的来临。
  4. 今夜还闻五更雨:今夜却听到凌晨的雨声,表现了春季雨水的重要性。
  5. 笺与天公一破颜:与天公一同欢笑,显示出诗人的愉悦心情。
  6. 走避北狄趋南蛮:试图躲避北方的游牧民族,奔向南方的蛮族,暗示了对安宁生活的向往。
  7. 梦到龙门听涧水:梦中来到龙门,听到涧水的声音,体现了对自然的深切感受。
  8. 觉来檐溜正潺潺:醒来时发现屋檐下的水流淌,增强了诗的生活气息。

修辞手法

  • 比喻:以“破颜”比喻与天公的欢愉,传达出诗人的心境。
  • 对仗:诗中多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拟人:如“觉来檐溜正潺潺”,使自然景象更具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对生活的思考以及对安宁生活的向往,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天的花:象征着生机与希望,代表着生命的延续。
  • 五更的雨:象征着滋润与生命的源泉,表现了春雨的珍贵。
  • 龙门:象征着理想的境地,代表着内心的宁静与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北狄”与“南蛮”分别指代什么? A. 北方的游牧民族和南方的部落
    B. 北方的城市和南方的村庄
    C. 北方的山脉和南方的河流
    D. 北方的动物和南方的植物

  2. “昨日已见三月花”中“花”象征着什么? A. 生命的消逝
    B. 春天的到来
    C. 秋天的凋零
    D. 冬天的寒冷

  3. 诗人通过何种方式表达了对自然的向往? A. 通过梦境
    B. 通过对话
    C. 通过旅行
    D. 通过学习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夜喜雨》:杜甫
  •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夜喜雨》:同样描绘了春雨,但更侧重于雨的滋润与对农作物的期望。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对草的描写体现了生命的轮回和自然的美。

两首诗在主题上有所相似,但在情感基调和表现手法上各具特色,分别展现了不同诗人的风格与情感。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陈与义研究》